虞健楊
摘 要:問題是數學的核心,情境則可成為數學問題的載體。教改的深入推進,已然使問題情境教學成為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模式之一。因此,教師對小學數學課堂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重質量,并能引導和激發學生開展自主創設。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
問題情境是素質教育背景下適合小學生學習心理,也適合小學課堂的一種教育教學方式。尤其是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創設問題情境,一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二能拓展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能在學習中發現并提出問題。下面,筆者經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就問題情境的創設,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問題情境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興趣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的愛好、追求與向往的傾向,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同時也是與動機密切相關的一個重要非智力因素。有效的問題情境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它是學習的催化劑,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只有在存在著學習興趣的前提下,學生才能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有利于理解數學知識
現代研究表明:只有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的思維才能被激活。情境可以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問題情境在創設之后需要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解決問題的沖動,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從而讓他們自主或者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精確地理解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并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高效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活動中來,進而讓學生自己形成深刻的教學理解。
(三)有利于增強問題意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多年的數學教學經驗表明,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與動
力,而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則需要將重點放在激發學生對問題保持敏感性和好奇心上,要讓學生敢于質疑,讓學生形成屬于自己的認識,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認知上的不平衡,尋找已有知識和新知識的矛盾點,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起不協調的問題情境。
二、如何創設有效問題情境
(一)利用生活化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解決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而存在的。數學源于生活,生活體現數學。所以,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的時候應該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與生活緊密結合,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按照課程標準設置問題。教師還要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仔細分析,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數學資源,將學生帶入到數學學習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
如:在教“圓的認識”時,可建立在學生已熟知的生活背景基礎之上,具體分以下幾步:第一,為了總結圓的定義,讓學生認真回憶生活中哪里用到過圓,將生活問題數學化,明確數學來源于生活,用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新知;第二,將學生看到的圖形進行歸類,并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動態展示,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并進行相應的訓練,強化對圓的理解;第三,對圓的概念進行外延拓展,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
(二)利用懸念創設問題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好奇心是學習知識的強大源泉。”因此,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應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巧設懸念來刺激學生,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進一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生活中來。
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這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給學生表演一個小魔術:請三位同學上講臺,每個人拿好數字卡片0-9,任意抽取,組成一個三位數,老師看一眼就能判斷它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頓時就感興趣了,測試幾次后,告訴學生老師是有秘訣的,不信你們還可以跟老師比比看。教師利用學生的興趣,設置問題懸念,引導學生探索,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自我總結,課后練習學生成為主角。教師利用學習秘訣等問題設置“懸念”來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樂趣。
(三)利用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都是6~12歲的孩子,愛聽故事是他們的天性,教師要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故事創設問題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的狀態。知識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利用數學故事引題,創設問題的情境,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認識,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在進行“比大小”教學時,教師利用“猴子聰明比賽”小故事創設情境。首先,播放一個可愛的畫面,猴媽媽給孩子們分發禮物,包括蘋果、銀杏、橘子三種。其次,猴媽媽提出一個數學游戲,讓孩子們觀察猴子個數與水果個數的關系,并比較大小,看誰數得對又快。多媒體展示三組圖例:3只猴與3個蘋果,3只猴與2個橘子,3只猴與4個銀杏。容易觀察得出3與3相等,2小于3,4大于3。因為比大小學生沒有接觸過,直接進行教學效果不會很好,教師利用學生愛做游戲和聽故事的特點,提出猴子進行比一比的游戲,同學們進行評判參與、幫助等。教師將學生放于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間接調動積極性。除了以上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外,還有結合實踐活動、游戲等方式創設問題情境,具體看授課內容而定。
(四)利用操作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正處于好動的年紀,且對于各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動手操作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些操作性強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手去實踐,提高學生探索知識的主動性,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以“梯形”教學為例,在講解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觀察一下梯形的形狀,誰能告訴我梯形可以由哪些圖形拼接起來?”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教師便可對學生說:“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剪紙游戲,先將用過的草稿紙剪出一個梯形,然后將這個梯形剪成三角形或者正方形、長方形的形狀,看看誰的創意多,好不好?”等學生完成剪紙操作后,教師便可啟發學生:“梯形是由三角形和長方形拼接而成的,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通過三角形和長方形的面積相加,最后算出梯形的面積呢?”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讓課堂充滿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
總之,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應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將教學置于一定的教學情境當中來有效地彰顯教學內容,并立足于小學生所具有的強烈求知欲,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深入地理解與掌握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讓學生能夠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魯嬌.提升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在教學中的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8(11).
[2]蔚樂.小學數學問題情景創設原則及對策[J].新課程(小學),2017(5).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