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開始與購物、餐飲、旅行各行業緊密聯結在一起,“互聯網+”模式的經濟迅速發展。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出行也打破了傳統的模式,進入了“互聯網+出行”的時代,即網絡約車行業。互聯網技術讓出行變得更加快捷和舒適,同時網約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就網絡約車相關主要法律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關解決對策。
關鍵詞:網絡約車; 法律問題;法律規制
一、我國互聯網約租車法律規制中存在的問題
(一)網約車的準入門檻較高
網絡約車作為互聯網經濟新類型,國家在對其進行管制的同時,更多的應該鼓勵并支持其發展。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在制定網絡約車實施細則時卻提高了網絡約車的準入門檻,設置了諸如外地車限制、戶籍限制等標準,阻礙了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出行共享服務。
(二)監管制度不完善
第一,在事前監管環節,按照當前網約車管理相關規定,服務所在地與注冊地不一致的,應在服務所在地登記分支機構,這無形中提高了網約車的許可門檻;同時,將網約車平臺和司機之間的關系界定為勞動法律關系,這無形中將兼職司機排除在外,縮小了從業主體的范圍;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對網約車實行嚴格的數量監管,這一系列的監管措施均不利于促進共享經濟的發展。第二,對網約車事中和事后監管制度不健全。《暫行辦法》對網約車的監管只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具體的監管模式由各地方政府結合地方實際決定。但在實際監管過程中,各地方政府的監管理念存在很大差異,大多地方政府要么監管過嚴,嚴重遏制了這一新業態的發展;要么放任不管,導致網約車服務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乘客人身、財產權益受到侵害的情形時有發生。此外,由于稅收監管存在嚴重漏洞,網約車可以通過“四方協議”等方式逃避稅收,這是導致網約車與傳統出租車沖突不斷的重要原因。
(三)救濟制度嚴重不足
乘客通過網約車軟件的自動定位功能呼叫車輛,無形中暴露了自己的位置、電話號碼﹑目的地等信息,由于信息保護制度不健全,這些信息極易被利用和轉賣,造成廣告騷擾或其他人身財產侵害。其次由于投訴懲罰機制不健全,目前的投訴僅針對網約車司機,而對網約車平臺則缺乏約束機制;最后,保險救濟制度嚴重不足,由于多數地方政府沒有強制要求網約車平臺購買第三方責任險,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平臺往往推卸責任,乘客難以獲得有效理賠。
(四)新老業態沖突加劇
網絡約車相對于傳統的出租車,在服務質量、舒適度、車輛型號種類上有更多的選擇,尤其是是私家車,不用向出租車公司上交費用,降低了營業成本。所以私家車加入網絡約車行列,沖擊了傳統出租車行業。所以網絡約車經濟形態的不斷發展在增加就業機會和帶動新行業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新老行業兩者的矛盾,如果不出臺政策解決這種矛盾,將會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
(五)平臺壟斷問題
當前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網絡約車平臺主要有滴滴出行、優步、神州、易道。其中又以滴滴打車發展最為迅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滴滴不斷以收購其他約車平臺的方式贏取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勝利。但是自從滴滴收購優步之后,滴滴順風車的價格呈現上漲趨勢,所以不少公眾擔心滴滴平臺壟斷行為。滴滴平臺究竟有沒有構成壟斷我們暫且不提,但是自從優步被其收購后,網絡約車平臺之間的競爭關系的確大大削弱。與任何壟斷行業相同,網絡約車平臺一旦被滴滴壟斷,對司機和消費者來說,都不是一個好趨勢。
二、我國互聯網約租車法律規制路徑
(一)完善網絡約車服務立法
針對當前網絡約車管理缺乏統一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我國應該出臺全國統一的行政法規進行規制。例如制定《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辦法》,對全國網絡約車服務進行統一規范的管理。與之配套的是各地方政府應該出臺行政規章,對其進行細化,此外現有制定的地方規章也應該進行完善和修改。
(二)構建健康的市場秩序
第一,對壟斷的規制。對網約車平臺壟斷的規制應以預防為主,注重對自然壟斷的防范,關鍵在于對平臺公司合并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其一,確立網約車平臺相關市場及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標準;其二,合理適用事先申報制度、行政審查制度及司法審查制度,必要時降低標準執行;其三,確立平臺公司違法合并的法律責任。第二,對不正當競爭的規制。其一,基于互聯網評價機制,建立平臺、司機征信系統;其二,建立強制信息披露制度、信息留存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在威懾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同時,便于管理部門查處相關行為。此外,互聯網分享經濟有著參與人數眾多、參與方式靈活、潛在規制對象增長快的特點。純粹依靠垂直管理部門進行規制,很難實現市場秩序的穩定。應構建政府、企業及社會的合作規制機制,提升規制效率,降低規制成本。
(三)構建多元救濟渠道
首先在立法上,將實體救濟法和程序救濟法相結合。通過實體救濟法對權利救濟范圍、賠償方式等作出明確規定,同時通過程序救濟法明確具體的救濟步驟;其次,完善司法救濟渠道,在大數據平臺建設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的互聯網審判模式,提高司法救濟效率;最后完善保險救濟渠道。建議政府在制定準入標準時,將為司機和車輛購買足額的商業保險作為必要的準入條件,以應對交通事故帶來的責任風險。
(四)明確監管內容,創新監管方式
明確網約車平臺的法律責任,應強制網約車平臺購買購買第三方責任險,保障乘客權益;第二,完善平臺信息披露制度,明確信息披露的范圍、時間和方式,通過信息披露促進雙方信息對稱和交易公平;第三,嚴厲追究網約車用戶信息泄露的法律責任。將信息安全納入民法自然人信息保護范疇,嚴格規范網約車平臺使用個人信息的范圍,明確平臺責任和義務,一旦發生信息泄露,應由相關部門提起公益訴訟,加大懲罰力度,切實保護乘客的信息安全。第四,充分利用大數據創新網約車監管方式。可以借鑒國外做法,構建政府和平臺合作監管模式,提升執法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莫姣姣.互聯網約租車法律規制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智庫時代2018,(39),292-293
[2]宋國、印徐瀟.“互聯網+”時代網絡約車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17),82-83
[3]張迅雷、李鳳偉、李豪.網絡約車服務的行政法律規制[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04),115-117+122
[4]方俊.網約車的規制困境與法律應對[J].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2017,4(02):78-91.
作者簡介:
汪翠(1997—11月)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法學專業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