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在中國畫壇上北方地區以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和湖社為中心形成的京津地區畫家群體亦稱京津畫派。促成了二十世紀中國畫創作的又一個興盛期,其對后來的京津畫派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北京在二十世紀初,再度恢復了京畿地位,成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各地畫家挾藝來京,求取生涯、盛況熱烈,可謂是一番蓬勃發展景象。由余紹宋發起組織的“宣南畫社”邀請江南名畫家湯定之先生指導,梁啟超、姚華、陳師曾、賀良樸、林紓、蕭俊賢、陳半丁、沈尹墨、蕭孫、郁曼陀、王夢白等先繼也來參加,吟詩作畫,談藝論文,以此為起點,逐步形成了京津畫壇最活躍,最富于實力的畫家群體。一九二零年在大總統徐世昌的支持下,中國畫學研究會正式成立。由金城、周肇祥為正副會長,并提出了鮮明的宗旨“精研古法,博釆新知”。遂后名家蕭孫、陳半丁、胡佩衡、徐燕孫、陳師曾、賀履之、陳漢弟、湯定之、陶瑢、蕭俊賢、徐宗浩等參加指導、創作、教學。他們雖風格不一,但維護傳統、上追宋元,下逮明清的藝術取向,形成京津畫派特有的地方風格。一九二六年九月六日,著名畫家金城在上海病逝。為紀念金城的藝術成就,在北京創立了“湖社畫會”。湖社名稱取金城別號“藕湖漁隱”之湖字為畫會之名,畫會成員多以“湖”字為號,畫會以金開藩為總干事,惠孝同副之。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岀版《湖社半月刊》,不久改為月刊,由胡佩衡、惠孝同等編輯。湖社每半月開一次觀摩性質的研討會,定期舉辦畫展,并通過刊物發表創作,介紹古今中外藝術、傳播活動信息。湖社畫會內外的畫界精英,大多在當時北京地區重要美術院校,如國立北平藝專、輔仁大學美術系擔任教職,畫會與學校的美術教學,互為表里,相互增益,構成這一時代京津地區中國畫人才成長的良好大環境。為北方畫派奠定基礎。京津畫家以花鳥、山水畫成就最為顯著,走獸題材也有新面貌。這個時期的山水、花鳥畫創作、上溯宋元、融合南宗與北宗、院體與寫意、重視寫生,并適當吸收一些西畫的用光和色彩因素,形成一種與清代有所不同的藝術面貌。例如山水畫家:林紓、蕭俊賢、蕭孫、惠孝同、胡佩衡、祁昆、秦仲文、吳鏡汀、劉子久等別具生面,自成一格。人物畫家:徐燕孫、陳緣督、陳小梅、吳光宇、劉凌滄、任率英、王叔暉一等明麗清快、雍容端雅。走獸畫家:劉奎齡、馬晉、溥佺、溥澗等技巧嫻熟,迥岀別韻。花鳥畫家:齊白石、陳師曾、陳半丁、王夢白、于非訚、汪慎生、王雪濤等功力深厚,筆墨蒼潤,別具新意為世人所重。還有清室皇族貴胄中,精擅筆墨者大有人在,尤以溥儒、溥伒為代表的全能畫家。另有馮棠、馮棣孿生姐妹、金章、徐聰佑、孫誦昭等一些優秀的女畫家。綜上所述,眾位亨譽京津畫壇畫家,其畫風或向唐宋大家取徑,或由明末遺民淵源、前者雍容,后者雄奇,都說明了對清中葉以來末流織弱畫風的排斥,另辟途徑的意圖。別岀新意的成就,造就了民國初年北方畫壇的豐富面貌。北方畫壇傾向以優良傳統依歸,溫故知新,別創局面,承先啟后,發楊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