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玉巖 魏蕾 馬立



摘 要:在哈長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以空間句法理論為指導,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平臺,并分別建立空間句法和地理信息系統空間模型,基于開源地圖數據,從研究物質空間形態入手,以農安縣為研究對象,基于現狀分析研究其處于不同尺度下的空間格局特點,發掘其位于哈長城市群區域尺度、城市尺度、縣域尺度下的空間發展紅利,為農安縣未來縣域“十字形兩軸+一帶”的空間體系架構提供借鑒。
關鍵詞:哈長一體化;空間句法;地理信息系統;空間格局;總體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19)13-0105-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arbin-Changchun integration,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space syntax,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platform, through the space syntax and gis spatial model were set up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open source map data, starting from the study of material spatial morphology, Nong'an County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ts spati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scales were analyzed and its position is excavated.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dividends at the regional scale, urban scale and county scale of Hachang City Cluster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patial system structure of "cross-shaped two-axis+one-zone" in Nong'an County in the future.
Keywords: Harbin-Changchun integration;space syntax;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patial pattern;overall plan
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國正大力推進城市群建設,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促使經濟發展模式由非均衡走向新均衡。城市群是西方城市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亦是城市發展在當今世界的高級形態。哈長城市群是我國城市群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帶動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被給予厚望。為落實哈長一體化發展,吉林省將發揮長春市的核心帶動作用,打造長春大都市區,推進長春市都市圈衛星城鎮建設。
隨著長春市的不斷擴張,城市開始由軸向拓展向網格化聯動轉變,長春都市區雛形開始逐漸形成,也為周邊小城市發展帶來更多機遇與紅利,尤其對長春市外轄五縣市的帶動作用明顯加強。本文以農安縣為例,探討城市群背景下的多尺度空間格局特點。農安縣城距長春市70km。適逢農安縣進行2017—2035新一輪總體規劃,明確了加強與長春市聯動發展的導向,同時在長春市網絡化建設中為農安縣發展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使農安縣區位發生從末端到節點,從邊緣到門戶的轉變,加速了農安縣的發展,同時也加強了農安縣的城市地位。本文基于空間句法理論的指導探討不同尺度下的空間格局,深刻剖析各尺度空間格局的特點,在多尺度空間分析角度下探討農安縣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對總體規劃中的縣域空間體系結構建構提出意見,對空間決策的實施提出優化方案。
2 空間句法理論
空間句法理論是于1970—1980年由英國倫敦大學的Bill Hillier教授提出的,其一方面與認知學緊密聯系,另一方面與社會學密切關聯[1]。Bill Hillier根據空間網絡的思路,將超過3個局部空間之間的整體復雜關聯稱之為組構,其中把每張“人看”的局部透視簡化為一個元素,將其比喻為語言學中的句法,即空間句法[2]。該理論更強調以人為本。相較于其他城市問題分析方法,該理論更具簡明性,且能進行量化分析,并在英國等全球75個國家中得以積極使用,被運用到各種尺度的設計中,也被應用到城市總體空間規劃中。
3 不同尺度的空間格局分析
基于空間句法的理論和方法,以空間拓撲關系為研究基礎,在地理信息系統語境下討論跨越[3]不同尺度的空間范圍內空間句法變量,發掘空間發展潛力。在此過程中,可以認識到空間形態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在相關程度較大的情況下,從空間結構和空間分布的角度去預測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在宏觀尺度分析中,也包含了中觀和微觀層面的空間建構。分析在不同半徑下展開,確定分析半徑為25km對應縣域尺度、100~200km對應城市尺度、200~300km對應區域尺度。通過分析不同尺度下的空間格局特點,為未來發展發掘最有利的、合理的、科學的發展方向。
3.1 農安縣區域尺度空間格局
在對區域空間格局進行分析時,空間結構對社會經濟的空間分布模式有一定影響。在區位上,農安縣位于哈長城市發展軸與長吉圖發展帶空間的交匯地區,在區位上具有發展優勢。基于此,綜合空間句法與地理信息系統平臺進行空間分析,分別以全局半徑、300km和250km為半徑進行區域空間格局分析。
以標準化選擇度作為空間關系評價參數,在全局半徑下(見圖1),區域空間格局特點明顯呈“十字形”發展結構,以哈長發展軸(1.385)、長吉圖發展軸向東見長(1.350),農安縣并不在十字發展軸上,農安縣城市地位較弱,且位于城市群十字結構的真空地帶,所以城市邊緣區受益明顯,腹地發展滯緩。在300km半徑下,城市群十字發展軸依然存在(見圖2),但以長春市為核心向外擴展的城市空間聯系呈現不同程度的減弱趨勢,由以長春至雙遼(-9.96%)、長春至哈爾濱(-5.85%)空間聯系減弱更明顯;同時,農安縣與長春市(+3.83%)的空間聯系增強明顯。在250km半徑下,長春市至雙遼(-11.37%)和哈長城市帶(-10.18%)空間聯系進一步迅速衰減;同時,其他城市與長春市的空間聯系也進一步衰減,但長農經濟帶空間聯系持續增強,空間聯系增長5.41%,具體如圖3所示。
3.2 農安縣城市尺度空間格局
通過分析區域空間格局可知,農安縣與長春市的宏觀空間聯系更強,但并不在城市群發展的主要軸帶上,雖然與長春市的空間聯系不斷加強,且出行時間成本較低,位于長春市一小時經濟圈內,但空間聯系仍處于最低值,在城市群層面上無法與其他大城市競爭空間紅利。因此,農安縣空間發展應專注于更小區域的空間資源的挖掘和利用。
以200km半徑進行空間格局分析(見圖4)可知,哈爾濱市的中心性不如長春市及大慶市,并且哈長城市發展軸不在。同時,根據時空阻力模型進行計算可以發現,長春市為城市尺度中可達性最高的城市(見圖5),主要是因為哈爾濱市和長春市兩大城市之間沒有一個規模較大的城市承接哈長的輻射。目前,扶余市、德惠市作為哈長城市軸上最大的城市,雖城市等級和規模仍不夠大,但其空間發展潛力較大,農安縣可適時加強與德惠市、扶余市的空間聯系,以提升自身空間區位優勢。同時,在200km半徑下,農安縣市與松原及長春市的聯系較強。
但在100km半徑下,農安縣與長春市的空間聯系進一步增強(見圖6),而與松原市的空間聯系減弱,與德惠市的空間聯系顯著增強(見表1)。因此,在城市尺度空間格局中,農安縣應加強其與長春市及德惠市的聯系與發展。同時,通過時空阻力模型計算時間成本也可以確定這一結論。長春市與德惠市、農安縣都處于一小時經濟圈內,有助于加強長農經濟帶的發展。農安縣還能借助長春市的資源與優勢,助力自身發展,同時提升城市等級和規模,以應對長春市的輻射影響。通過分析可知,南北方向更適合農安縣域城鎮集中發展,在縣城近域范圍其南側空間可達性更好,更適合城市空間發展。
3.3 農安縣縣域尺度空間格局
通過分析農安縣縣域空間模型可知,農安縣在新一輪總體規劃中確立了“井字形”網絡的縣域空間體系結構,以“哈拉海鎮-農安縣城中心城區-合隆鎮”為城鎮發展主軸、以“巴吉壘鎮-三崗鄉”“三崗鄉-華家鎮-前崗鄉”為城鎮發展次軸,以“伏龍泉鎮-巴吉壘鎮-農安縣城中心城區-萬金塔鄉”為城鎮發展帶,以農安縣中心城區為核心、哈拉海鎮和合隆鎮為兩個重要增長極的空間發展格局,以期形成雙核驅動、兩軸聯動、兩帶多點聯動的發展態勢。
但是,通過分析空間分析結果,并結合現行農安縣城鎮發展狀況,可以發現很難形成“井字形”網絡空間結構,縣域內以南北向發展主軸(1.260)空間聯系最強,東西向上發展次軸(1.115)和發展帶(1.175)空間聯系較弱,各主要城鎮空間聯系也較弱;在“三崗鄉-華家鎮-前崗鄉”發展次軸上,三個主要城鎮間無直接的空間聯系,且無主要的道路聯系,制約了此條次軸的發展,且發展需要投入較大成本,因此,短期內不建議發展此城鎮次軸。
為滿足上位規劃提出的城鎮空間格局發展需求,以25km為半徑進行縣域尺度分析,以時空阻力模型計算真實出行時間成本,將整合度最大值作為評價鄉鎮中心性的空間參數,計算10個位于空間體系結構上的主要鄉鎮可達性、中心性排名。可達性和中心性排在前三名的城鎮均為南北向發展主軸上的重要節點,充分證明了南北向更適于農安縣縣域空間發展方向,向南聯系松原市方向,向北聯系長春市方向。
4 結語
第一,從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的空間分布和關聯的角度,很多學者定義并研究了區域空間形態[4],但很少從物質空間形態出發進行分析。本文基于哈長一體化空間發展背景,將空間句法理論的分析方法延伸到區域尺度,從區域空間格局分析到城市空間格局分析再到縣域空間格局分析,以農安縣為研究主體,重點針對多重尺度的空間變化,剖析了不同空間尺度下的空間格局特點,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空間句法理論同樣適用于大尺度的空間分析,也將較難的區域大尺度的物質空間形態精確描述加以表達[5]。
第二,本文基于不同尺度下的對比分析,同時結合真實交通的道路等級和道路限速信息建立時空阻力模型進行對比分析,以驗證現實和預測未來的視角,為農安縣空間發展指明分時序、分梯度的開發模式,以更科學、理性的方式為城市總體規劃把脈,也為未來縣級城市規劃及發展提供研究范例和案例借鑒,而不再僅僅局限于縣域或中心城區方面的研究。
第三,不同尺度規模城鎮的大區域空間系統分析以及該系統對經濟社會層面的影響,是未來空間句法研究的主要方向[6]。本研究契合未來主要發展方向,對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同時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平臺,依托開源數據,建立多個空間模型,交通模型,為未來將空間句法應用于更多不同尺度的句法分析做鋪墊。
參考文獻:
[1]比爾·希利爾·空間是機器:建筑組構理論[M].3版.楊滔,張佶,王曉京,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楊滔.城市空間之復雜效應[J].城市設計,2007(8):92-95.
[3]李江,段杰,基于GIS和空間句法的城市空間形態多尺度描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383-387.
[4]Hall P,Pain K. 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s: Learning from mega-city regions in Europe [M]. London:Earthscan,2006.
[5]楊滔.網絡聚集的厚度:區域物質空間形態分析初探[J].城市設計,2016(5):57-68.
[6]比爾·希利爾,盛強.空間句法的發展現狀與未來[J],建筑學報,2014(8):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