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上上 潘艷 朱冬冬
摘要:總結一例頭孢吡肟過敏性休克患者的護理體會。護理要點包括:團隊心肺復蘇,氣道管理,病情觀察和安全轉運。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患者病情好轉于入院第3天由重癥醫學科轉心內科,第15日治愈出院。
關鍵詞:過敏性休克;團隊心肺復蘇;氣道管理;急救;轉運
過敏性休克是某些抗原性物質進入已致敏的機體,通過強烈免疫應答機制在短時間內發生的一種強烈的多臟器癥候群[1-2]。我科于2018年8月8日救治一例頭孢吡肟過敏性休克,經過積極有效救治于2018年8月10日由重癥醫學科轉心內科,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許某,女,76歲,體重:60Kg,住院號:201822817,于2018年8月8日,因牙痛兩天加重一小時于我院就診,白細胞10.37×109/L↑,口腔科門診診斷為:左眶下間隙感染,詳細詢問否認藥物過敏史,既往有高血壓,10:33于急診輸液室予0.9%NS250ML+頭孢吡肟2.0g靜脈滴注,10:35患者輸注頭孢吡肟后訴口唇及四肢發麻,舌體僵硬,輸液室護士A立即更換輸液并匯報醫生遵醫囑予地塞米松10mg靜脈推注,同時護士B電話通知搶救室并由一名醫生兩名輸液室護士一名護工護送至急診搶救室,10:37患者心跳呼吸驟停,立即予心肺復蘇、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開通兩條靜脈通路及遵醫囑用藥等急救措施,10:45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及頸動脈搏動,T:35.4℃,P:116次/分,R:輔助,BP:90/48mmHg,血氣分析:PH:7.219 ↓,pCO2:31.1mmHg↓,pO2:200mmHg↑,BE:-4.8mmol/L↓,Lac:3.5mmol/l↑,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偶發異位性早搏,右房增大,神志仍深昏迷,請ICU會診,建議轉ICU進一步治療,11:20由一名醫生和兩名護士、一名護工對病人進行安全轉運至ICU。8月10日患者病情好轉由ICU轉心內科進一步治療,8月22日治愈出院。
2.護理要點
2.1及時的搶救
心搏驟停(CA)具有高死亡率和致殘率、低復蘇成功率的特點,2016年中國心肺復蘇專家共識提出:CA約10S左右即出現意識喪失,如在4-6min黃金時間段及時救治可獲存活,而主要取決于心肺復蘇的及時性和CA的機制,病人出現病情變化時,急診和輸液室做到了無縫銜接,并在病人出現心搏驟停時及時給予持續高質量的心肺復蘇并站位明確,合理分工:急診醫生李某站病人床頭,負責指揮搶救、開放氣道,在護士劉某進行 CPR 的 2 min 內行氣管插管,及時的避免了患者因喉頭水腫而導致的窒息,與護士劉某每2分鐘更換按壓一次。護士趙某站于病人左側,在護士劉某進行 CPR 的 2 min 內,推搶救車到病人左側合適位置,在醫生的指令下應用靜脈留置針開放兩條靜脈通道,醫生下達口頭醫囑后復述確認無誤后遵醫囑給予氫化可的松275mg靜脈滴注,并予腎上腺素1mg每3分鐘靜脈推注一次,直至恢復自主心跳,鈉鉀鎂鈣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加壓滴注,另一路遵醫囑予多巴胺180mg+0.9%NS 50ML 以5ug/kg/min泵入,根據血壓及時調節用量,并及時留取血標本,聯系外勤工人送檢血標本。護士宗某站于病人床尾,在護士劉某進行 CPR 的 2 min 內,取除顫儀、呼吸囊到病人右側,呼吸囊氧源接入,貼心電監護電極片及指脈氧監測[4],準備氣管插管盤,與護士趙某核對用藥,確保用藥安全并及時記錄搶救過程。護士劉某站于病人右側及時的進行高質量的胸外按壓,按壓頻率到100-120次/分,深度為5-6CM,每次按壓均保證了胸廓的及時回彈[3],并密切觀察心電監護的波形。
2.2氣道管理
在心肺復蘇中,氣管插管是建立人工氣道、保持氣道通暢、恢復通氣的重要舉措。患者無自主呼吸,立即予呼吸氣囊輔助呼吸,并清理呼吸道,給予氣管插管,插管深度為:導管尖端距門齒24cm,并予妥善固定,防止移位、脫管,測氣囊壓力為28cmH2O,及時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主動濕化。予呼吸機輔助呼吸,監測患者的血壓飽和度,床旁備有氣管插管盤與簡易呼吸氣囊。
2.3病情觀察
發現患者病情變化時立即啟動過敏性休克的應急預案,開通急診綠色通道,入搶救室后當班責任護士密切觀察患者復蘇后的生命體征,發現異常及時匯報醫生并積極配合處理,多巴胺以5ug/kg/min泵入,根據血壓即時調整其泵入速度。密切觀察患者的尿量,記錄24h患者出入量,觀察患者末梢循環情況及皮膚黏膜,加蓋被子,加強患者保暖。
2.4安全轉運
患者病情穩定后,評估患者意識、瞳孔、血氧飽和度、生命體征、用藥情況,氣管插管在位且通暢,并妥善固定,輸液管道在位通暢,醫生與家屬充分溝通轉運的必要性和風險,家屬理解和配合,簽署轉運同意書,電話通知接收科室,備好轉運儀器,安置病人于舒適、安全臥位后,進行轉運。
轉運過程中分工明確,站位清晰:醫生李某,位于病人床尾,負責整個轉運,并對意外情況及時處理。N3護士劉某,站于病人右側負責觀察患者的意識及生命體征的變化并進行記錄,除顫儀放于其側,以防患者出現室顫,進行快速有效除顫。N2護士宗某站于病人左側,負責各輸液管道通暢,穿刺部位無滲血滲液,并能根據生命體征進行調節,氣管插管在位,無脫管。護工則負責轉運床的平穩運行,保證患者轉運安全。到達ICU后,輔助ICU護士協助患者上床,保護患者隱私,并與管床護士詳細交代患者的病情及現狀。
3.討論
及時發現過敏性休克的前兆,并快速啟動應急預案,開通急診綠色通道,搶救室和輸液室無縫銜接,復蘇團隊和轉運人員的合理站位,明確分工,使護士面對高風險的搶救不再是孤軍奮戰,高效的團隊合作,既保證了搶救工作的有序進行又確保了患者安全。
參考文獻:
[1]曾紅.第七屆首都急危重癥醫學高峰論壇專題專家講義及論文摘要[R].北京:北京朝陽醫院西院急診科,2014.
[2]姚曉英,孟現民.121例皮試陰性后使用頭孢類注射劑致過敏性休克的文獻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5,(6):352-356.
[3]杜學宏.影響心臟驟停患者預后的因素分析及其心肺復蘇體會[C].《中華急診醫學雜志》第十三屆組稿會暨第六屆急診醫學青年論壇論文匯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