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華 劉輝 張新軍
我科自2004年6月以來,大劑量肌苷和維生素C治療慢性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肝功能異常病人26例,通過臨床觀察,我們發現不僅肝功恢復快,而且心功能改善也明顯,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2例肺心病心衰均符合實用內科診療規范[1]診斷標準,分為兩組:對照組36例,為2004年6月前在我院住院病例;治療組26例,為2004年7月以來大劑量應用肌苷和維生素C治療的病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4例,最大年齡75歲,最小52歲,平均年齡62歲;病程最長4y,最短3?個月,平均1.6 y;治療組男性15例,女性11例;最大年齡78歲,最小50歲,平均年齡61歲;病程最長4y,最短6?個月,平均1.8 y;臨床均有咳嗽咳痰、心悸氣短、紫紺、不能平臥、雙下肢水腫及乏力、納差、腹脹、肝區不同程度隱痛不適、肝臟輕度腫大、尿少等表現,心功能均為Ⅲ-Ⅳ級。肝功能:對照組血清總膽紅素最高39mmol/L,最低21mmol /L,治療組血清總膽紅素最高48mmol/L,最低23mmol /L;對照組谷丙轉氨酶(ALT)最高1260u /L,最低186 u /L,治療組谷丙轉氨酶(ALT)最高1350u /L,最低200u /L;尿常規:兩組均有尿蛋白,余(-)。病原學檢查結果:兩組病例肝炎病毒感染標志均為陰性。既往無肝膽疾病病史,并排除藥物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炎。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程及臨床表現等方面均無差異性,具有可比性。
1.2給藥方法: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吸氧、解痙平喘、強心、利尿、擴張血管、抗感染及糾正酸堿電解質平衡紊亂等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其它藥物不變,僅加肌苷和維生素C兩藥物于5%GS1000ml中,肌苷注射液(商丘市哈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2.4g,維生素C注射液(樂山市三九長征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2g,共治療二周。治療期間囑咐病人臥床休息,食用清淡含維生素類高且易消化吸收的食品,治療中每間隔5d復查肝功和尿常規各一次。
1.3療效評定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心功能級別較入院前下降2級以上,肝功和尿常規均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心功能級別較入院前下降1級,肝功和尿常規異常指數下降;無效:臨床癥狀無減輕或甚至癥狀加重,心功能無改變或甚至加重,肝功和尿常規異常指數無改變或甚至上升。有效率:有效率等于有效例數與治療總數之比的百分率。
1.4統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
1.5治療結果
1.5.1治愈情況??14天內肝功恢復正常,心功能改善2級以上者,治療組18例,對照組10例,兩組比較有差異性(P﹤0.01)。詳細情況見表1
1.5.2副反應??治療組5例患者出現皮膚脫屑、輕度癢感,對照組2例患者出現皮膚脫屑、輕度癢感;治療組4例患者出現輕度惡心、顏面潮紅,對照組2例患者出現輕度惡心、顏面潮紅;在統計學上兩組比較無差異性,停藥后癥狀可自行消失。
2.討論
慢性肺心病是呼吸系統的一種常見病,我國北方地區發病率較高。我院處在新疆喀什,這里海拔相對較高,四季風沙常起,晝夜溫差大,少雨空氣較干燥,經濟落后,肺心病患者相對較多,特別是偏遠山區的患者,住院時病情較重,80%以上病情已達到心功能失代償期,肝功能異常。
2004年6月以來我們對肺心病心衰引起的肝功異常的26例病人,在肺心病心衰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其它藥物不變,僅加肌苷和維生素C于5%GS1000ml液體中靜滴,共治療二周。通過臨床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有明顯的差異性?P<0.05。
肌苷主要參與體內能量代謝及蛋白質的合成,提高各種酶尤其是輔酶A的活性,促進受損肝細胞的修復,刺激體內產生抗體,改善肝功能[2]。維生素C參與體內還原性羥化反應,與膠原、神經遞質、糖皮質激素的合成有關,參與細胞質的形成,可減低毛細血管脆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合成還原型谷胱甘肽,有解毒、促進抗體形成,抗組織胺的作用,并可降低血膽固醇[2]。張曉嵐等研究證明:維生素C對肝細胞有保護作用,對降酶、退黃有良好的效果[3]。孫振華等研究證明:大劑量肌苷和維生素C對肝功能恢復較快,對肝炎的病程明顯能縮短[4]。
通過臨床觀察,大劑量肌苷和維生素C治療肺心病心衰引起的肝功異常的病人,不但肝功能恢復快,而且心功能改善也明顯,療效顯著提高,病程明顯縮短,副反應少,既經濟又安全,病人易接受,值得進一步在臨床工作中繼續研究,探討其規律性。
參考文獻:
[1]黃峻、陸風翔主編.?實用內科診療規范.?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52~55.
[2]陳孝平、肖平田、王鐘林主編.新編實用藥物手冊.第1版.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408~604.
[3]張曉嵐、姚希賢、劉永春,等.?大劑量維生素C對肝硬化患者脂質過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臨床消化病雜志. 2001,13:3~6.
[4]孫振華、陳曉光、司紅莉,等.大劑量應用肌苷和維生素C治療急性黃疸肝炎的臨床療效觀察.武警醫學.2005,8:630.
作者簡介:孫振華,男,1968年出生,本科學歷,副主任醫師,內科主任,主要從事臨床內科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