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兵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也在不斷加強,努力保護綠水青山,努力探索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建設方式。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工作與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工作內容和關注重點都有了許多的不同,因此要對第二次強化污染源普查的創新、不足和工作成果進行分析,從而為之后的環境保護污染治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思考
全國污染源普查對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和污染治理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兩次污染源普查中的差異,問題和有待提高的不足,吸取了兩次污染源普查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為接下來提高普查過程中的管理水平打下基礎,努力為環境保護提供可靠的原始數據,將污染源普查的成果真正用到實際。
一、本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內容意義
我國國情調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全國污染源普查,只有準確真實的普查數據才能為接下來的環保工作提供助力。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企業生產活動和人民日常生活中都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通過污染源普查政府可以對社會生產經濟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有一定的認識。
按照《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規定的,我國每十年進行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在2007年至2009年,這次按照國務院2016年10月印發的《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國發〔2016〕59號),決定把2017年12月31日當做標注十點,開始進行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主要普查范圍是在我國有污染源的單位和個體經營戶[1]。本次普查從工業農業生活等對個方面普查生產排放污染的污染源,普查手段主要是發放普查表格,努力做好普查工作的前期計劃,普查落實,總結整理等三個階段,對普查的污染源進行登記,對普查對象的信息做好整理。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認識的提高,我國的環境保護措施也處于從數量到質量的蛻變中,其中關鍵的基礎性工作就在于做好全國污染源普查獲得可靠數據,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社會社會所需的綠色生態提供幫助。通過普查,能夠了解不同種類的污染源的數目地區和存在的行業,將污染的來源產生排放處理過程弄清楚,完善對環境有較大影響的污染源統計,建設相關信息庫和數據統計網絡,幫助政府因地制宜根據實際的環境污染情況制定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相適宜的環境保護規劃和策略,完善環境保護的工作方式,推進綠水青山的生態文明發展,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提供助力。
由于污染源普查的覆蓋范圍廣泛,調查行業數目較多,統計數據數量較大,技術要求和質量要求高,工作壓力較重,因此為了保證污染源普查的成果真實可信質量合格,就必須要嚴格遵循國家規定。其中主要有以下兩項:《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審核技術規定》明確了全國污染源普查過程中對數據的審核目的標準程序,和過程方法,并對至關重要的關鍵環節要確定定性和定量的質控標準;而《全國污染源普查質量管理規定》中則要求全國污染源普查的質量管理工作必須要從普查方案的設計制定開始貫穿普查工作人員的培訓選擇、污染源登記匯總、普查表填寫、污染源現場評測、普查數據審核匯總上報等一系列過程[2]。
二、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與之前的不同之處
同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相比較,這十年里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力度也在不斷地提升,我國的生產結構和污染來源與十年前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必須要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十年前,對環境保護的工作重點在于對污染的數量控制,而當前我國正在努力面對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的決勝挑戰,整個公眾認識和社會對環境的要求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環境保護工作的管理背景有了新的變化,因此環境保護工作的核心從數量控制改革為質量改善。如今的環境保護工作已經形成了多個部門協同發展的新趨勢,在普查工作中,不同部門的相互協助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國的環保工作進入了新階段,對環境的監管普查工作增添了許多新的項目,就必須要嘗試在工作中結合信息發展的新技術,將創新的科學技術結合到原有的人工普查手段中,利用互聯網和遙感無人機等一系列先進的科學技術更快捷方便的采集數據分析處理。在這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中第三方公司的服務也為普查工作貢獻了新的力量,借助第三方公司的專業技術,豐富了普查工作的信息化手段,提升了普查工作的開展效率,補充了政府部門的工作能力,發揮了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為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推行添磚加瓦。
三、本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經驗總結
首先要保證參與普查工作的人員具有一定的綜合素質和相應的技術水平,嚴格遵循國家相關規定對工作人員進行選擇培訓管理,普查工作的積極推進離不開工作人員的辛勤勞動,因此對參與普查的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的需求就必然提升,只有更高技術的工作人員才能更好的推進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中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得工作的負載型不斷提升,普查工作的參與者是工作的執行人員和工作推進的核心力量,所以要重視對普查工作人員綜合能力的把關,嚴格對待工作人員的選聘任用培訓管理,因為這是后續工作的重要基石,要選出有較強責任心,積極進取,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良好的人選加入普查工作,才能使得后續工作順利進行[3]。其次要重視各個部門相互協調聯動,資源信息共享,從省市縣鄉村等多個工作級別分工協作共同參與普查工作。污染源普查工作所必須的是社會各界與各個職能部門長久的聯動支持,利用現在廣泛普及和應用的互聯網技術能夠充分鏈接各個社會層次和職能部門,將全國污染源普查真正變成合作攻堅的模式,將工作內容依次有序的推行,減少基層不必要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益[4]。
四、結束語
同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相比,此次普查工作的工作背景、工作內容、工作核心、工作手段都有了較大的不同,需要對普查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進行總結,提升普查的工作效益完善普查的工作成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環保工作提供有力可信的數據支持。
參考文獻:
[1]賈睿,張寧,李卓.關于做好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質量管理思考[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8,204(11):165-167.
[2]周敏捷,范海燕,駱倩,等.關于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質量控制的思考探索[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9,37(01):198-200.
[3]張震,趙銀慧,王軍霞,等.對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若干思考和建議[J].環境保護,2017(7).
[4]李寧,張紅亮,馬銀新.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思考與建議[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8,202(09):110+112.
(作者單位:南通國信環境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