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為民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育達到的目的,我認為,一是要通過數學教學實現數學本身為社會服務的實用功能,二是要實現數學教學所產生的育人功能。即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的數學素質、數學能力、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而數學素質、數學能力的核心是數學的科學的思維方式,數學的本質特征為我們提供了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的可能性。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邏輯性深刻揭示了客觀規律,體現了辯證的哲學觀點。如數學中分與合、形與數、加與減、乘與除……都是對立統一規律的體現,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的過程正是事物聯系、發展、變化的客觀過程。總之,數學自身的本質特征為我們提供了數學教學實現育人功能的可能性。如何在教學中利用數學的自身特征,滲透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辯證觀點和良好的思維品質呢?
【關鍵詞】數學;本質特征;育人功能
一、創設教育情境,滲透核心價值觀
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它的育人功能不會白發地產生,而是需要教師通過創設教育情境,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是一個培養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過程。如:講“按比例分配問題”一節時,新授前的談話是由“平均分”的實例引到不能平均分的實例,繼而提出“按比例分配”的實例,使學生體會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是來源于人民生產、生活實際的需要,反過來又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服務。再比如,在上運用“轉化”方法訓練課時,就是利用談話建立“轉化”概念的。我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上數學思維訓練課,課前老師有兩個問題請你們幫助解決。第一個問題是:我想去永旺夢樂城,按原定路線走,如果中途發現修路,不能繼續按原定路線前進了,我是否回頭,不去了?(學生回答,不,可以換一條路繼續走)第二個問題是:你們在寫作文時,如果想用一個詞,可是不會寫其中的字怎么辦呢?(學生回答:換一個詞)對,這兩個問題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做任何事,如果遇到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可以變換一下,從而使困難得以解決,這種處理問題的方法在數學中就是“轉化的方法”。接著我簡要說明了什么叫數學“轉化”。經過這樣的談話可以把不易理解的數學概念通俗化,便于學生接受。新授前的談話內容要依據具體的教材內容和教學需要而創設情境,更重要的是在談話中除了聯系解題的思維方式——轉化,還要滲透核心價值觀。
二、開設思維訓練課,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數學問題大多源于生活,條件和問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是辯證統一的,在一定條件下具有規律的變化、發展的特征。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有利于學生運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組織學生討論數學問題時,要求學生敘述完整,不重不漏,培養學生周密的嚴謹的思維品質;數學題的多變性,可以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數學教學語言的準確性,可以培養嚴格的科學態度;數學中幾何形體表達形式的對稱,是和諧與美的象征。諸如此類……例如:開設思維訓練課,講授“變中找不變”的規律,培養學生運用變化的、發展的觀點分析已知條件,使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都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變是永恒的,不變是相對的。例如:上“改變習慣性思維”的訓練課,使學生看到單位“1”存在的各種可能性,體會數量關系在敘述方式上的多變性,克服思維上的單一化、僵硬性,培養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掌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上“一題多變”的練習課,使學生看到事物怎樣由簡單演變成復雜,怎樣由低級上升到高級,怎樣由量變轉化到質變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一題多解”的練習課,培養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理論聯系實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在教學分數、百分數的知識時,經常要用到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我們在選擇實例時,要緊扣身邊的新聞故事,把最新的、學生感興趣的案例用上。例如:根據南通市嗇園路改建隧道后改善南通交通擁擠的事情,編出“現在行完嗇園路全程所用時間占過去的幾分之兒”的分數除法應用題;據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和江蘇省統計局聯合反饋,2018年南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071元,比上年增長9.3%,也就是每個月6178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6321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369元,我們南通老百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列全省首位!統計數據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績,又可以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四、組織社會調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進行“概率與統計”部分的內容教學時,要組織學生深入到社會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調查的對象就是每個學生的家長,調查的內容是請家長談談在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例如銀行工作人員可以談談,由于有人不負責任給工作造成損失的事實,課上進行交流。采用這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材料豐富、生動、真實,有很強的說服力,進而建立學生有錯題必改、改錯后教師必看的制度,學生很容易自覺接受,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寓教于活動之中,在數學教學中也是可行的。
在探索間隔排列想象的規律,用合適的單位表示物體的輕重,測量和計算物體某個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周長,以及閱讀教科書中的“你知道嗎”欄目,都是在總結、歸類的基礎上,利用各種資源進行開放性學習的過程,都能體現數學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文化內涵,增強學好數學的“責任感”。總之,利用數學的本質特征實現數學的育人功能是可行的,也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
參考文獻:
[1]蘇芙蓉.例談如何實現數學課程的育人功能[J].科教導刊(下旬),2017 (4).
(責任編輯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