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俊

摘要: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成為思維的鏡子。”教師要善用數學思考工具,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掌握數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作者借助對數學思考工具的運用,幫助學生透析數學規律,揭示數學本質,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考工具;深度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認識規律是“具體——形象——抽象”。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善用直觀或物化的教具、學具、表格、圖形等工具,幫助學生打開數學思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協同思考。這些直觀或物化的學具、表格和圖形就是數學思考工具,可以幫助學生更加順利地展開思考過程,讓學生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入。
一、以表格為媒,豐富學生的數學思維體驗
在數學課堂,對數學知識的呈現與揭示,除了單純地講解外,還可以引入數學思維工具材料,讓學生真切地體驗數學。例如,在學習“用列舉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時,對五支足球隊開展循環賽,一一列舉一共要進行多少場比賽。一些學生雖然明白題意,但在列舉中總是出現偏差。為此,我們滲透“表格法”,讓學生以表格方式去透徹理解循環賽的比賽場次與對抗雙方。首先,從表格中發現循環賽的對抗特點。例如,有三組足球隊,每組比賽兩場次,總場次為“1+2=3”;有四組足球隊,每組比賽三場次,總場次為“1+2+3=6”;有五組足球隊,每組比賽四場次,總場次為“1+2+3+4=10”,以此類推。讓學生對照足球隊組數,以及每組比賽場次、總場次的計算方法,總結計算規律。接著,分析表格,指導學生提煉解題思維。面對分組循環賽,在對比賽雙方及場次計算中,方法很多,可以用畫圖法,可以用連線法,還可以用列式計算法。例如,有五組足球隊,比賽總場次可以用“5×4÷2”來計算。其中,“5”表示有五組足球隊,“4”表示每組要踢四場比賽。由于“5x4”所計算的場次,每組球隊都被重復計算一次,因此需要再除以“2”。但這樣來解釋,一些學生還是無法理解。為此,我們從“表格法”中,對于橫欄,表示“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對于縱欄,依然表示為“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具體隋況如下表所示。
“對角線”表示同一組不能與同一組對抗;各組對抗,畫“對號”;對于“對角線”上部區域,之所以為空,是因為各組對抗只有一次,不能重復兩次。例如,第二組與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已經對抗過了,反過來,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不能再與第二組對抗。由此,“表格法”讓學生對循環賽制的特點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以數軸為媒,促進學生透析數學思維
在小學階段,對“數軸”的運用,我們以“數直線”為主,引領學生認識數的概念。通常,以直尺為原型,從標有刻度的直尺中,由具象向抽象延伸,讓學生辨析“數”與“直線上的點”之間的對應關系。例如,在學習“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時,我們借助于“數軸”,讓學生探究近似數的本質。一個小數的近似數,讓很多學生感到疑惑。以“1.50”為例,對于末尾的“0”,為什么不能去掉?我們向學生解釋,“1.50”這個數的精確度在“百分位”,“1.5”這個數的精確度在“十分位”,前者比后者更精確。但這一解釋,顯然對于學生而言是浮于表面的。以“數軸”為媒,讓學生從“數直線”中,全面、透徹地理解“近似數”的本質。引出問題:看一個數,將之精確到十分位,需要看哪個數位上的數?如果精確到百分位呢?由此得出,要精確到“十分位”,需要看其“百分位”上的數;要精確到“百分位”,需要看其“千分位”上的數,以此類推。我們來討論“1.5”與“1.50”,如果將一個兩位小數精確到“1.5”,這個兩位小數,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同樣,把—個三位小數精確到“1.50”,這個三位小數,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我們來參照“數直線”,可以看到,近似數為“1.5”的數,介于“1.45~1.54”,范圍較大,但對于近似數為“1.50”的數,其范圍介于“1.495~1.504”,所以精確度會更高一些。如此一來,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數直線”中,實現對抽象概念的顯性化理解。
三、以方格紙為媒,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空間
在數學教學中,對方格紙的運用,在“圖形與幾何”領域具有重要的價值。方格紙本身,以統一、規范的間隔距離,對于討論平面圖形的性質非常有用,也便于學生從中積累數學經驗,深化對數學概念及概念之間邏輯關系的辨析。例如,在“方格紙上旋轉簡單圖形”時,有學生感到不好理解,難以掌握,即便是目標先找準旋轉中心,再找到與中心點連接的兩條邊,依然出現錯誤。為此,我們可以拿出一個牙簽,將牙簽固定于旋轉中心點,讓學生多次反復練習、觀察、體會,增進對圖形旋轉的深切認知。再如,在學習“認識平行”時,根據教材中所展示的場景圖片,分析這三組直線,哪些會相交?哪些不會相交?對于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我們稱為“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由此,我們引入方格紙,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平行線”,從中來認識“平行線”的關系。也可以讓學生對方格紙上的幾組線進行辨識、討論,歸納平行線的性質。如“同組平行線之間,距離相等”等。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用數學思考工具,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透析數學規律,揭示數學本質,提高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
(責編: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