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斌

摘要: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和現代競技運動水平的提高,對競走運動員的標準也越來越高。競走作為一項重要的田徑體能競技項目,比的就是運動員的速度和體能。同時訓練水平逐漸呈現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發展趨勢,教練員必須認識到只有提高競走運動員的速度和體能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績[1]。本文就如何提高競走運動員速度展開研究和探討,并將具體方法應用于實際訓練當中,望對以后有關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競走運動員;速度訓練;探討
競走比賽最早出現于16世紀末期到17世紀早期的英國,直到1908年才被正式列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競走賽程由開始的3千米、10千米的賽道比賽,又增加了20千米和50千米的公路賽。女子競走比賽起步稍晚,出現于1932年的捷克,1992年被奧運會正式列為比賽項目,賽程為10千米的公路賽。陳躍玲作為我國首次奪得奧運競走金牌的運動員,隨后我國徐永久、金冰潔等競走運動員也曾多次刷新了5千米和10千米的世界記錄,推動了我國競走體育項目的發展與進步。
一、競走運動的特點
競走運動是一項以有氧代謝為主,考驗運動員耐力的運動項目,競走成績的好壞由能量的使用情況來決定。競走是建立在日常行走中而衍生出來的運動,競走比賽規則明確規定,運動員必須將支撐腿伸直,再從單腳支撐轉化為雙腳支撐,同時在擺動腿的腳跟未接觸到地面前,后蹬腿的腳尖不能離開地面,避免出現“騰空”現象。在競走比賽過程中,主要依靠骨盆圍繞垂直軸的轉動來增加步長,以此更好地實現身體重心的前移。而圍繞前后軸轉動有助于支撐腿的伸直和擺動腿的前擺,由此可以看出,教練在進行競走運動員的速度訓練時。必須將骨盆圍繞垂直軸轉動和骨盆圍繞前后軸轉動作為訓練重點[2]。
二、影響競走成績的因素
競走成績主要取決于運動員的競走速度,而競走速度由步長和步頻來控制,這對運動員的神經靈活性、肌肉力量、肌肉運用協調性有著嚴格的要求,同時步長由運動員腿長、后蹬效果以及髖關節靈活性來決定。教練員無論在日常訓練還是實際比賽中,都要認真分析不同運動員的技術風格和個人特點,并根據運動員的個人情況制定適合其訓練的最佳步頻和步長。
三、速度訓練的具體方法
任何一項田徑比賽項目都是速度上的較量,對于競走運動員來說,要想獲得更好的比賽成績,必須提高其變速走和加速的能力。國際上越來越重視競技體育的發展與交流,各個國家也將取得的體育成績視為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重要體現,使得競走比賽的競爭十分激烈。進幾年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訓練條件,實現了訓練方法的不斷創新,有力的提高了競技水平和訓練水平,下面針對如何提高競走運動員的速度提出一些方法,具體如下:
(一)短距離加速訓練
可采取短距離的訓練方式,將賽程分為多個階段,如設置500米為一個階段的賽程,教練員要求競走運動員在這一階段完成加速走的任務。待競走運動員走完10公里后,可休息10min,緊接著完成500米的加速走,并嚴格控制完成時間,必須要求其在2分00秒到1分51秒這一時間區間內完成,乳值酸控制在5mmol/L以下。
(二)中等距離爬坡訓練
教練員可借助外界環境要求競走運動員進行爬坡走,也可在跑步機上完成這一任務,該訓練項目要將訓練總量控制在10千米。教練員可選取一條2千米的坡道山路,讓競走運動員在規定時間內完成1千米×10組的爬坡訓練,每一組的時間控制在4分45秒~4分25秒,乳酸值控制在6mmol/L以下;將跑步機的訓練總量設置為10公里,前5千米作為熱身活動,采用正常速度走就可以,但要求其每公里在4分30秒之內完成,到后5公里時變成加速走,但需要每公里交替速度競走,即上一公里速度快而下一公里速度慢,循環交替,同時要求其在3分35秒內完成,最慢將標準放到4分05秒完成[3]。
(三)爆發力訓練
爆發力訓練可要求競走運動員進行負重加速跑,競走運動員的負重標準為25kg,訓練強度為60次×5組,在完成負重跑后,緊接著完成加速跑50米×3組。也可采取青蛙跳、蹲起跳或是單腿跳來挑戰自身的耐力,從中激發運動員的潛力和爆發力。
教練員可將一個星期作為一個訓練周期,做好具體的課程安排,并列表表示,具體情況見表1。
(四)節奏訓練
一個優秀的競走運動員會擁有獨特的技術特點,無論是步長、節奏、頻率還是重心都會保證在最佳狀態上,競走運動作為一項高強度、高頻率的競技運動,除了要求極快的速度外,還要保證在競走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節奏。只有對競走節奏有了正確的把握,才能控制步頻的快慢。教練員要根據各個運動員的個人特點及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步頻訓練的順序和時間,同時向運動員講解節奏對提高競走速度的重要性,讓運動員自行尋找適合自己的競走節奏,從而實現節奏與身體的高度協調。
(五)身體訓練
身體訓練的主要內容是對競走運動員肌肉力量的訓練,同時提高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教練員要將訓練重點放在肌肉舒張與肌肉收縮的協調性上,要求運動員在競走訓練過程中必須調動全身的肌肉,提高軀干與四肢的支撐耐力,并加強對運動員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方面的練習,可借助體育器械或是健身操等輔助練習,以此來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身體協調能力,實現競走過程中肢體與主觀意識的高度統一。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國家對體育事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競走運動的訓練也逐漸走向規范化和科學化。現如今國家間的競爭不只局限于政治上的競爭,還包括文化以及經濟的競爭,競走運動作為田徑競賽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動員的成績會直接影響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4]。
參考文獻:
[1]馬元旦.競走運動員速度素質訓練的探討[J].田徑,2013 (11):37-39.
[2]李莉,趙巖.競走運動員速度訓練的探討 [C].西部體育研究,2014 (2).
[3]孫超.國內優秀男子競走運動員體能訓練現狀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4 (34):17-18.
[4]王世楨.高校競走運動員訓練方法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4 (24):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