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金
摘要:估算作為一項數學技能,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新課標》在“課堂實施建議”中提到,教師應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估算方法,成了現代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內容。
關鍵詞:估算;學生;數學技能
估算,是在計算、測量中進行精確計算和判斷時所采用的大致推測,既可以發展學生對數的認識,培養數感;又能幫助學生在探索數學的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積極為學生創造估算的條件,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一、貼近生活,感受估算價值
教師在教學中會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是不估算的,不重視估算的學習,對其不感興趣。因此,對學生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從轉變學生對待估算的態度開始,把學生帶入生活,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體驗到估算的價值與作用,由原來的“不愿意估算”轉變為“喜歡上估算”。估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估算兩點之間的距離;估算購物時所花的價錢;估算春游外出所需的人數和車輛;估算一個電影院所能容納的人數……
在估算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純地教會學生一些估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結合估算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近似的估算意識,逐步滲透。例如在購買早點時,一個包子1-2元,一杯豆漿2-3元,不需要得到包子和豆漿的準確價格,我們就能知道一頓早餐大約5元就能解決。這樣的估算思想雖然簡單,但是在生活當中卻又經常會用到。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結合這樣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對估算有進一步的認識,感受估算的實用性。
二、提升興趣,樹立估算意識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生在估算教學中的興趣,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有了估算意識。創設情境是教師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常用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三年級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時,學生在已經學習過筆算的基礎上,口算兩位數的加法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因此在這節課中,可以創設去玩具店購買玩具的情境。這樣的創設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興趣飽滿,同時問題的難度不大,學生有了思考的動力,自然而然會有估算的想法。
三、結合教學,滲透估算方法
相比以前的舊教材,新課改教材中都增加了許多適合估算的內容。學生的估算意識與估算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估算意識進行強化,教師還應該結合課本內容,對有關估算的素材進行挖掘,在學生的思想上滲透估算方法。比如:數出一篇文章的字數時,可以先把這篇文章進行合理分割,先求出局部的結果,然后再對整體結果進行推算。
四、注重引導,增強估算技能
解決同一個問題,學生在進行估算時,往往會有不同的估算方法。由于估算方法靈活多樣,出現的結果并不唯一,這時候教師就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梳理,從而使學生的估算能力得到提高。例如:三(1)班49個學生去游樂園,入場門票104元一張,應該要準備多少錢買票?列式49x104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先進行估算。有學生是把49估成50,104估成100,50X1OO=5000;還有學生是把49估成50,104估成110,50X11O=5500。解題后讓學生思考,哪一種估算方法更恰當,為什么?同時,教師也要尊重并鼓勵學生使用多樣的估算方法,對多樣的方法所得到的不同結果進行交流和討論,有利于學生在自評和互評的過程中,增強估算能力。
五、加強訓練,養成估算習慣
目前,對學生估算能力的考察,主要借助估算中的近似計算來進行評估。其實,近似計算并不單是考查學生對估算方法的掌握情況,還主要是要引導學生養成估算習慣。當然,養成估算的習慣并不是短時間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師在較長的時間里,有目的地向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滲透和訓練。新教材中,涉及估算的內容是豐富的,包括:計算、幾何圖形、解決問題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認知規律,設計相應練習,幫助學生熟練掌握估算方法,逐漸養成估算習慣,讓估算在學生的生活中和學習中真正發揮作用。
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既要求學生轉變對估算的態度,還需要學生提升自身對估算的興趣。教師則要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滲透多種估算方法,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最終幫助學生養成估算的習慣。只有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堅持不懈,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數學學習中感受到估算的作用,學生方能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意識。
(責編 吳娟)
參考文獻:
[1]何慧仙.淺談小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5(4).
[2]奚建龍.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J].新校園(中旬),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