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臻 萬子龍 李晟堂
摘要:個舊市享有“全國武術之鄉”的稱號,有著悠久的武術歷史文化。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實地調查法等方法對個舊市武術發展情況進行調查,通過深入了解個舊市武術發展歷史、個舊市武術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流派以及制約個舊市武術發展的因素等內容。發現存在傳統的武術面臨消亡、外來體育對傳統武術的沖擊、武術師資匱乏和基礎設施欠缺的問題。結果表明:個舊市的武術呈階段性發展;個舊市武術呈多樣化;外來文化對傳統武術的沖擊影響較大;師資力量薄弱;相關基礎設施欠缺;文化保護不力。提出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對民間傳統武術進行記錄;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強宣傳和推廣;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通過本論文為個舊市武術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借鑒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個舊;武術;發展
武術作為一個完整的文化意識形態,其文化內涵幾乎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所有要素和成分,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有著道家的哲學本體論,還承載了儒家的倫理思想。早在原始社會,人們主要以狩獵等原始的生產活動為生,并從中學會了徒手或使用石頭、木棒等器具擊打野獸的方法,這些基于本能的、自發的身體動作,是武術的發展起源之一。軍事戰爭是促使武術形成和發展的催化劑,幾經波折直到今天,武術已經在國內得到發展和提高。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個舊市武術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的目的,查閱了大量相關的武術方面的書籍、論文、市志為本文撰寫提供了理論依據。
2.訪談法
根據研究的內容,走訪了個舊市武術協會楊文忠主席、戴存有老師、楊喬生老師;鄢棚小學教練萬子龍及大屯傳統武術傳承人王樹榮前輩等,搜集到許多第一手相關歷史資料。
3.實地調查法
通過走訪個舊市武術協會、個舊市鄢棚小學、個舊市第三高級中學,對個舊市武術發展進行調查。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個舊市武術發展概述
紅河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州內的武術是境內傳統的民族民間體育運動,是從勞動和戰爭中發展起來的。在哈尼史詩《哈尼阿培沖坡坡》中,就有使用流星索和棍術的記述。紅河州的武術大部分來自于人民田間地頭的勞作之中,其不僅結合了當地少數民族的舞蹈元素,還有著一部分軍事武術的特點。紅河南岸的哈尼族、彝族、傣族、苗族、壯族等民族經常開展武術活動,舞龍、舞獅、摔跤等。武術技藝師徒相傳,所以自有了少數民族的傳統武術出現就從未間斷過。境內除少數民族武術外,還有漢族民間武術。自元代以來,中原到云南拓邊屯墾的軍隊,從軍發配到云南身懷絕技的“犯人”,躲避追捕到紅河州境內的農民起義軍人和流落的武師等,都是漢族民間武術的傳播者[1]。
紅河州境內的民間武術,經歷了漫長得到傳播、發展過程,各種門派相互滲透,形成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武術內容。
(二)個舊市武術發展主要經歷的幾個階段
傳入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前,成立同鄉會館,“尹鐵頭”、“雙刀李”聞名。
形成階段:1949年-1983年,少林拳、蔡家拳、武當乾坤門形成。
不斷豐富發展階段:1983年-1992年,成立個舊市武術協會,開辦武術培訓班。
大發展階段:1992年-至今,擁有專業的少年武術隊。
可見,個舊市武術發展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傳入、形成、不斷豐富、大發展四個階段。
(三)個舊市武術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流派代表
個舊武術發展至今,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有少林拳、蔡家拳、武當乾坤門三大流派。各具特色的武術流派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人們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武術風格和特點。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劉金波、陳吉春、王樹璋等武術名家。
(四)個舊市武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面臨消亡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套路慢慢被規范化,傳統武術元素逐步消失。可見,對個舊傳統武術的挖掘、保護與整理工作已迫在眉睫。
2.外來體育對傳統武術的沖擊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壓力工作壓力增加,更多人喜歡選擇那些簡單易學見效快且具有時代性的體育項目[2]。
3.武術師資匱乏
由于個舊市中小學武術師資及社會武術指導員教練員的極度匱乏,導致個舊市武術缺乏有效的教學訓練與社會指導,校園武術及社會武術發展滯后。
4.基礎設施欠缺
調查發現,個舊市現有24所中小學,12個社區,場地無法滿足習武者的需要,由于受到場地的制約,很多人練習武術只能選擇公園廣場等室外公共場所,難以進行專業的指導與訓練。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個舊市武術呈階段性發展,其主要經歷了傳入階段、形成階段、不斷豐富階段和大發展階段。
2.個舊市武術發展呈多樣化,有著少林派、蔡家拳、武當乾坤門及地方特色武術的各流派拳種。
3.師資力量薄弱,個舊市現有的武術專業教師僅有兩名,難以保證個舊市的武術教學擁有專業化的水平。
4.文化保護不力,當下人們更多的是注重強身健體和觀賞性,對傳統武術的概念認識逐漸模糊。
(二)建議
1.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對民間傳統武術進行記錄
應對傳統的、民族的武術面臨消失的現象,相關部門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建檔,建立民間傳統武術完整檔案;第二保存,用文字、錄音、錄像等多媒體手段對民間傳統武術進行全面記錄,并且妥善保管;第三傳播,利用節日活動、展覽、專業討論等形式通過大眾傳媒的形式,加深群眾對該項目的了解。
2.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政府不但要出臺相關政策,更重要的是加強宣傳教育,成立非物質文化保護小組,使人們提高對傳統武術的認識,自覺抵制西方武術的沖擊,做到取精去糟。
參考文獻:
[1]戴存有,個舊武術概略(一—四)[J].個舊武協,2016,12,20.
[2]徐冬園.傳統武術發展戰略構想[J].科技資訊,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