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 杜佳 謝款
關鍵詞:跳鍋莊;傳承;發展
一、川西藏區跳鍋莊的歷史淵源
(一)鍋莊
在古時,我國西南方的藏族、羌族、彝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經常用三塊石頭圍成火塘,在火塘上方置鍋釜以烹調食物,這三塊石頭便是鍋莊石或稱為鍋莊。包括藏、羌等少數民族在內的鍋莊、火塘被視為神圣之處,有著嚴格的禁忌:禁以腳踏、踩或跨越火塘;禁吐痰、擤鼻涕、倒污水及剩飯菜于火塘上;忌掏挖火灰,尤忌挖洞于其中;忌于火塘上方放置、晾曬鞋襪衣褲等。[1]羌族世代相傳的神話傳說《燃比娃取火》說到:遠古時期,天庭火神蒙格西愛上凡人女首領阿勿八吉,有了半神半人的男孩燃比娃。燃比娃長大后歷經千難萬險終于到天庭將藏有神火的白石帶到人間,用白石相擊碰出火花,點燃干草和樹枝,燃起人類第一推篝火,人們歡欣跳躍,圍著篝火縱情載歌載舞。這就是羌族白石崇拜、火崇拜的原因和鍋莊的起源。[2]
(二)跳鍋莊
在川西藏區,跳鍋莊在各地的形式略有差異,基本形式是圍成圓圈,男的在前女的在后而跳,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通常由一名技術較好的人在前面引領。其基本特點表現為,節奏明快、熱情奔放,同手同腳動作較多,上肢動作以曲臂上擺、手腕畫圈為主,下肢以屈膝震顫、踢腿、跺腳、搓地、點踏為主,軀干配合一定的前俯后仰、側身擰腰等動作。舞蹈學家將跳鍋莊的動作特點歸納為,“顫”、“開”、“順”、“繞”四個方面的特色。[3]根據表演場合不同,鍋莊舞可分為“大鍋莊”、小鍋莊,其規模和功能具有一定的差異。在川西藏區,根據跳鍋莊的不同風格,可具體將其分為以下幾種:丹巴鍋莊、曉碳鍋莊、卓寨莎、新龍鍋莊、巴塘鍋莊、甘孜鍋莊、五屯鍋莊、馬奈鍋莊、來蘇鍋莊等。
二、川西藏區跳鍋莊的傳承與展演
跳鍋莊作為人們祭祀信仰、健身娛樂的一種形式,它的傳承歷史悠久,其傳承主體主要是廣大的群眾。當地世居的百姓告訴我們,并沒有人特意的教他們如何跳鍋莊。他們小的時候就跟在大人后面隨意的跳動,時間長了自然就會跳了。筆者發現,現在川西藏族地區,當地人們不僅在民俗節慶、祭祀場合等文化空間中跳鍋莊,在平日的晚飯過后,人們走向廣場、街道,圍成圓圈,在音樂的帶動下舞動小鍋莊,將跳鍋莊作為大眾健身項目傳承發展。
隨著藏區旅游產業的發展,到川西藏區旅游的外地人越來越多,他們常常為這里的民俗風情所吸引,這些游客自然的也就成為跳鍋莊的傳承者之一。跳鍋莊與旅游產業的結合似乎是當前發展的必然,這一方面使得跳鍋莊得到傳承和更大范圍的傳播,另一方面也使跳鍋莊的情境發生了變化,旅游產業中的跳鍋莊已經不再是原生態的文化模式。
教育傳承是當今社會跳鍋莊傳承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傳承方式。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入,部分地方學校也將跳鍋莊列為校本課程內容之一,跳鍋莊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資源。校園鍋莊比賽不僅豐富了師生們的課余生活,也增強了師生對藏羌文化的了解。
三、川西藏區跳鍋莊的保護、開發與利用
(一)川西藏區跳鍋莊的保護
各級媒體要加強對跳鍋莊的宣傳,擴大跳鍋莊的知名度和品牌度。文化部門和教育部門聯動,將跳鍋莊廣泛納入藏區大、中、小學校校本特色課程,甚至可以用活潑歡愉的跳鍋莊代替枯燥單調的課間操。政府部門可以在有條件的區域設立跳鍋莊原生態文化保護區,或確立跳鍋莊原生態文化傳承人。而且要對跳鍋莊原生態文化進行錄像保存,以確保對跳鍋莊的原生態保護。在旅游地區的跳鍋莊項目上盡量多的保留傳統的樣式和文化要素,與旅游產業更好的結合,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川西藏區跳鍋莊的開發與利用
我們要重視跳鍋莊的娛樂健身功能,將其作為大眾健身項目大力推廣普及,讓其為更多的群眾百姓身體健康服務。加大宣傳,打造品牌,使跳鍋莊與當地旅游資源有機結合進行深度開發。跳鍋莊的獨特文化特色和悠久的歷史傳統使其成為不可多得的文化、經濟資本。積極利用跳鍋莊來加強地方文化建設。在進行地方文化建設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發揮跳鍋莊的文化特性,發揮跳鍋莊的文化傳承、文化認同和社會整合功能,為藏區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史仲文,等.中華文化習俗辭典·文化習俗[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688.
[2]張力.羌族民間故事選[M].四川汶川:羌族文學編輯部,2001:10-15.
[3]馬桂花.中國西部歌舞論[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19O-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