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竹齡
關鍵詞:多元教學法;初中體育;課堂教學
體育是以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的運動知識技能、掌握正確的運動操作方法并不斷提高學生對于體育運動項目興趣和熱情的課程科目,加強對于學生的體育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不斷提高。初中體育教學是學生系統接受體育培訓的重要階段,初中生的學習壓力較小,體育課程安排較多,學生能夠系統、完整、連續地接受體育訓練,這對學生體育技能增長和身體素質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初中體育教學中還存在如體育教師教育素養不足、學生對體育課參與度不高等問題,體育教師應當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有效教學策略以改善當前的不良教學現狀。多元教學法的提出為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向與思路。
一、多元教學法對初中體育教學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對體育課堂的參與度
采用多元教學法意味著教師需要不斷創新課程教學的形式內容與方式方法,打破固定教學模式的僵局,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力求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課堂,不斷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與積極性。初中是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幫助學生增強體質和完善人格的重要教學階段,但當前初中課堂教學采用的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導致教學結果差強人意,體育教師不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對于體育課堂學習的興趣,學生對于體育課的重視程度不足、體育學習效率也有待提高。采用多元教學法,教師可以在體育課堂引入其他形式新穎的教學內容,如為學生播放視頻、為學生安排游戲活動等,有助于改變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無聊且勞累的刻板印象,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性,提高學生對于初中體育課堂的參與程度。
(二)加深學生對于課堂學習內容的記憶程度
傳統的初中體育課堂教學常采取教師為學生進行動作示范后由學生進行模仿練習的教學方法,此種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具有較強的枯燥感,容易導致學生對體育課程產生排斥心理。采用多元教學法,教師可以激發體育課堂的生機與活力,讓原本枯燥無味、死氣沉沉的體育課堂變成學生們歡樂暢玩的游戲天地,有助于大大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力,讓學生保持愉悅的上課心情。根據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個體的記憶力在心情愉悅的狀態下能夠得到顯著改善,因此,在初中課堂中采取多元教學法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課堂學習內容的記憶程度。
二、利用多元教學法開展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采取情景創設法為激發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于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不同中學生的體育基礎和素質不同,決定了不同學生對于體育課堂的興趣程度也存在較大差異。為了充分激發和調動每一名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體育教師可以采取情景創設法等方式增強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
如體育教師可以在教授學生新的體育知識技能時以生動的語言表述為學生進行情景創建。如教師在教授學生擲鉛球的方法時,可以結合鉛球運動的體育效果開展與學生的談話,利用鉛球國際賽事的相關資料,和學生一起探討鉛球作為田徑運用投擲項目之一,其發展歷史、技術演變以及現階段在田徑比賽中的地位等,從而豐富學生的體育知識,激發學生的鉛球學習興趣。例如,2019年亞洲田徑錦標賽中,我國鉛球運動員鞏立姣奪得金牌,教師就可以以此作為課堂導入內容,與學生交流我國鉛球運動的發展,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引發學生參與鉛球學習的積極性。待學生對鉛球運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就可以正式定進入課程教學環節,告訴學生今天要學習的具體課堂內容,并按照先講解鉛球運動的特點,再講解鉛球運動的操作方法,之后為學生進行標準動作示范,最后再安排學生自由演練的邏輯順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鉛球運動的相關知識。
(二)小組合作教學法與教師示范教學法相結合
初中體育課程大多安排在室外,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往往會為學生做動作示范。由于初中班級學生人數較多,體育教師在進行動作的示范操作時也往往只能站在固定的地方,容易導致一些站在后排或者兩邊位置較遠的學生無法看清老師的具體動作,致使這部分學生的體育學習效果不佳。為改變學生學習條件不一致的教學現狀,幫助每一名學生都全面、清晰、完整地觀看到正確的動作示范,體育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教學法與教師示范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教師進行動作示范以后,分小組讓其進行練習,同學中掌握了正確動作的可以幫助其他同學進行動作糾正,而教師也能夠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指導,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如教師在進行投籃技巧的相關教學時,可以安排學生先觀看教師的動作示范,掌握技術動作要點,再讓學生分小組進行練習,同時教師通過巡視,對每個小組進行進一步動作糾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掌握正確的動作要點。
總之,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采用多元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對體育課堂的參與度、加深學生對于課堂學習內容的記憶程度,初中體育教師可以采取如情景創設法、多媒體教學與教師示范教學相結合等方法不斷提高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丁志剛.關于初中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9(0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