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杰


關鍵詞:大學生;自媒體;體育鍛煉;動機
一、研究現狀與意義
(一)研究現狀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是產生動機和行為的基礎,只有當這種需要具有某種特定的目標時,需要才能轉變為動機,并成為推動人的行為的直接原因。動機能夠引起并維持人的活動,將該活動導向一定目標,以滿足個體的念頭、愿望或理想等。對體育鍛煉需要引發形成的體育鍛煉動機是人們從事體育鍛煉行為的直接原因,是人們參加體育鍛煉的動力。
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1]。
(二)研究意義
當前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媒體已經充斥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自媒體形態多元裂變的速度和形式不斷增加[2],大學生作為接觸和使用自媒體的直接群體,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教師也應該和學生在同一個平臺去交流與溝通。
國家一再發文強調增強學生體質問題,從一個側面說明學生體育鍛煉現狀不容樂觀。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更要高度重視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下大力氣扭轉下降趨勢[3]。學校體育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破除“錦標主義”[4]。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欠佳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青少年體育參與動力不足[5]。
自媒體誕生與普及,為引發學生生成新的體育鍛煉需要,促使學生實施體育鍛煉提供了新途徑。由于自媒體存在時間不長,國內外研究者對自媒體研究尚在起步階段,多數研究局限在自媒體定義、特征范疇。鑒于此,激發筆者探究興趣、愿望。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我院三年級五個專業類別中隨機抽取男女各350名學生。
(二)研究方法
查閱與本研究相關文獻資料。運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對自媒體對男女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若干影響進行分析討論。
(三)制定問卷
為使調查問卷制定科學合理,筆者將擬定有58個題目的調查問卷,分發給13所高校學生心理輔導教授專家,請他們用五星、三角、圓圈分別選出自己認為最重要、比較重要、一般情況的調查題目。在匯總整理教授專家意見基礎上,制定用于本項研究調查問卷的指標及權重。
調查問卷由三部分組成:A、受調查者基本情況。B、自媒體使用情況。C、使用自媒體后的感觸。
問卷的第三部分,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參考相關專家意見,擬定身體健康需要、減輕壓力需要、社會交往需要、自尊競爭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5個一級評價指標及權重以及40個二級評價指標及權重,采用6級評分法,各二級指標的得分依據被調查者選擇的選項分別設為:0分、0.2分、0.4分、0.6分、0.8分、1分(見表1)。
(四)問卷收發
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686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問卷625份,有效率91.1%。在有效問卷中,男生293份(46.88%),女生332份(53.12%)。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體育鍛煉調查結果分析
由表2看出,大學三年級學生體育鍛煉因每周鍛煉次數較少(男生每周體育鍛煉偶爾與1次的比例:76.45%,女生每周體育鍛煉偶爾與1次的比例:82.53%),每次體育鍛煉時間較短(男生每次體育鍛煉少于0.5小時的比例:51.87%,女生每次體育鍛煉少于0.5小時的比例:55.72%),難以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與體育鍛煉實際效果相反,無論男女生均表現出對自己體育鍛煉現狀自我滿意度較高(男生自我滿意度80及以上比例:67.58%,女生自我滿意度80及以上比例:63.55%),說明學生對堅持體育鍛煉、每周鍛煉次數、每次鍛煉持續時間與促進身體健康的關系缺乏正確了解,或者是,雖對上述關系十分清楚,但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堅持鍛煉。
(二)自媒體使用調查結果分析
所以統一選擇大學三年級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是因為經過兩年多大學學習生活的學生身上已經烙下所在大學校園文化印記。調查對象使用運動類APP軟件達到100%,與學院近期在全體在校學生中推行跑步APP有關。表3顯示,學生對使用運動類軟件興趣一般,大多數(男:63.48%,女:73.19%)學生使用時長不超過一年,讓他們開始使用此類軟件的主要原因與學院規定每個學生必須參加打卡跑步有關。表3顯示,學生喜歡軟件內容類型與男女生體育鍛煉需要引發的體育鍛煉動機排序相吻合(詳見表4、表5)。
(三)體育鍛煉動機調查結果分析
當個人的需要通過自媒體工具與大眾分享、證明、驗證時,這些需要轉化為動機,推動個人的行動與行為。
調查統計中男女大學生在自媒體中表現出的需要(動機)差異,說明大學生在該院校園文化熏陶下顯現出通過體育鍛煉手段實現個人需求的區別。表4、表5的一級指標排序說明男女大學生在追求體育鍛煉健身目標的同時,更加渴望追求體育鍛煉的更高價值目標。
四、研究結論
1.學生每周鍛煉次數較少、時間較短,但卻對自己的鍛煉現狀滿意度較高,說明學生對此缺乏正確的了解,或者是其他原因,不能堅持鍛煉。
2.自媒體有助于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激勵、強化,對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有鞭策、增強作用。在自媒體環境包圍中,大學生體育鍛煉行動更加積極主動,體育鍛煉行為更具持久力。
3.在自媒體工具的介入下,能挖掘與強化運動動機,以此來推動個人的運動興趣和運動行為。同時,大學生已不滿足于追求體育鍛煉健身目標,更期待實現體育鍛煉的更高價值目標。
五、討論
1.在推行跑步APP中,有些學生作弊手段較多,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必須由自身自主需要而產生,強加的外力不能引發需要,只能增加抵觸。
2.大三學生沒有體育課后,學生自我體育鍛煉、參加體育活動減少是當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事實與現狀。改變此種現狀不僅僅是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已得到高校高層行政領導的共識。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是,如何讓更多的高校中層行政領導以及專任教師明白,對學生的體育健康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職責與義務。
3.當對大學生使用自媒體顯現的體育參與需要、動機調查結果分析后,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通過言傳身教,正確引導大學生現實存在的更高層次體育鍛煉需要、動機,期盼為改變高年級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不足現狀尋找出新的突破口。
參考文獻:
[1]自媒體[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 baidu.com/view/45353.htm
[2]劉艷偉.自媒體對體育的影響[J].浙江體育科技,2013(5):36.
[3]蔣效愚.青少年的體質健康關乎中華民族復興[N].北京日報,2011-08-08.
[4]楊文軒.關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的思考[J].體育學刊,2011,18(5):2.
[5]高泳.青少年體育參與動力影響因素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