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暉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通過探究有依據地猜想和發展,憑借教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了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探究
有人戲稱,我們的課堂教學基本上遵守著“四部曲”:首先是“趕鴨子”,把學生都趕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鴨子”,給他們很多東西;填完以后,到期終就是“考鴨子”;最后學生都變成了“板鴨子”。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以追求知識結果為唯一的目標;教學方法上機械呆板,即使知識的傳授,學生也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這些現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還是相當普遍的。為此,我們提出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把學生這一主體充分激活,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使他們感到自己是知識的發現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之所以可能是因為:首先,數學可以使學生有依據地猜想和發現。憑借著數學結構鏈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可以進行類比的猜想;憑借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學生可以進行經驗的猜想;憑借著對數學問題的敏感,學生可以進行直覺的猜想。有了這樣的猜想,學生就有了主動探究的欲望。其次,數學知識創生和發展的過程可以成為學生探索可能結論的過程。從問題的發現到有依據的猜想,從驗證猜想到歸納概括獲得結論,數學可以提供學生發現的方法和思維的策略,能夠給學生以智慧和力量,有了這樣的方法和策略、智慧和力量,學生就有可能實現數學知識的“再創造”。因此,這些資源的開發可以為學生真實的“探究性學習”提供保證。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利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充滿趣味的現象,創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氮圍。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首先來源于興趣。興趣是入門的老師,它促使學生追求知識、探索知識的奧秘?!奥斆鞑皇墙浻蓜e人告訴而得來的”,聰明是學生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中逐漸鍛煉出來的。這種不斷探索和研究的根本動力直接來源于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如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導入中,筆者是這樣設計的:你們知道人體的許多有趣的比例嗎?將拳頭翻轉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的比大約是1∶1,腳底身高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用處,到商店里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拳頭上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如果你是一個偵探,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罪犯的身高。這些都是用身體的比組成的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這樣創設的情境,既有趣,又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
二、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探究性學習要將科學領域的探索方式引入課堂,就必須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建立猜想——展開驗證——形成結論”這樣一個科學研究的過程。但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經歷這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筆者認為教應精選素材、給學生提供充分開展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觀察3∶5=0.6∶1,80∶2=200∶5二個比例、想一想:“比例中兩個外項與兩個內項之間存在著一種什么關系,你能發現嗎?”學生觀察上面的幾個比例認真思考,不一會兒、有些學生作出了自己的猜想,并迫不急待地開始嘗試與同伴進行交流,這時筆者進行了教學調控:”你發現的是不是偶然現象呢?最好自己舉幾個例子驗證一下、以免鬧出笑話。學生一個個安靜下來,在紙上寫比例并驗證自己的猜想。后來筆者讓學生交流并匯報,許多小組發現的規律是:比例中兩個外項相乘的積與兩個內項相乘的積是相等的。還有學生用自己所舉的例子進行了驗證。這時又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認為這個規律不適合所有的比例、如4∶5=7∶9中兩個外項的積就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大家紛紛看著這個同學、教師將他所舉的比例寫在黑板上,確實4x9≠5x7,這是怎么回事呢?這下果然難閱了不少學生。幾個反應靈活的學生馬上指出4∶5和7∶9不能組成比例、但從反面證實了發現的規律是正確的。”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出,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大膽猜想、小組驗證,合作交流,發現了數學規律培養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注重鞏固反思,強化探究效果
我們認為,探究性教學過程中組織引導學生鞏固反思是必不可少的?,F固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反思則可以強化探究過程并逐步加深印象,使學生再次體會探究的樂趣,增加主動學習的內驅力?!氨壤幕拘再|”教學中,筆者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讓學生判斷:6∶3和8∶5,0.2∶2.5和4∶50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根據3×40=8×15寫比例,能寫多少個?
(3)你能用3,7,12,9這四個數組成比例嗎?若不能,請從3,7,12,9中替換一個數,使之組成比例。
這種練習層層遞進,使學生在鞏固和加深比例的基本性質理解的同時,培養了從基本概念出發思考問題的習慣。在課尾則引導學生反思: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還記得比例的基本性質是怎樣發現的嗎?你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這樣,讓學生品嘗了勞動碩果,反思了學習過程中運用的各種探究方法,使學生在回憶科學歸納推理的同時,再次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舍的探究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