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發
如何構建高效的小語課堂?這應該是每個從事小語教學者必須要去面對與思考的問題。我們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方可對癥下藥。我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常常進入以下三個誤區。
一、以“教”為核心,忽視“學”的作用
當前,我們的小語課堂“灌輸式”和“說教式”教學普遍存在,我們依然在重復著自說自話、自以為是,以“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即便是示范的優質課也不例外,大部分比的是看誰課前預設更巧妙,課上表演誰更生動,與其說是比課堂教學,不如是在欣賞我們教師的知識儲備、表演天賦、普通話水平和隨機應變能力。這樣的課堂剝奪了學生學習的權利,侵占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雖然我們在課堂里達到了學生掌握新知的目的,但我們抹殺了學生自我體驗新知的感受,它所展示的是我們教師的教學技巧,而不是學生全部的學習過程,真正的“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沒有得到彰顯。
怎樣處理課堂上的師生關系呢?首先,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要準確。現代教學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以育人為目的,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充滿活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各得其所的發展,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而這時的教師就不應只是知識的講授者,而應該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必須變“師本教育”為“生本教育”,讓學生成為合作者、競爭者和學習者。其次,互相尊重,和諧互通。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不僅取決于我們教師的業務能力,更重的是取決于師生關系所處的狀況。教師要贏得學生的信任與熱愛,必須關心尊重每一位學生,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創建良好教學情境的前提。只有師生在互相尊重、和諧的環境中,學生才能敢于發表見解,學生只有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才能將個性的主體力量充分釋放。有位學者打過一形象比喻:語文教師不應是駕座上的“司機”,而應該是副駕駛座上的“陪駕”,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熟悉道路,還要讓他們學會自己開。這很形象地向我們闡述了小語課堂到底是“誰的課堂”的問題。
二、注重“文本”分析,扼殺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按《新課標》的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堂應強調“學生的讀”。當我們的教師不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一味地闡述自己或教案里對文本的理解,給原本就“身強體健”的文本注入大量的“思想脂肪”時,我們自然就忽視了學生自己對文本的閱讀與理解。這種對文本“發胖似的分析”,學生會被那些“思想脂肪”壓迫的喘不過氣來,試圖擺脫時,教師又拿出課堂紀律的“殺手锏”,強迫學生做傾聽狀。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來說每堂課就變成了漫長的苦役,我們的小語課堂也自然跳不出教師講解這一怪圈。葉圣陶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可見老師的職能不僅是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第一,抓住課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課題是文章表情達意的眼睛,教會學生理解題意,對學生理解課文,掌握中心思想有很大的幫助。如教《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時,可以這樣啟發學生審題:文中誰的衣袋里裝滿昆蟲?他的衣袋里為什么裝滿昆蟲?讓學生緊緊圍繞這兩個問題去閱讀和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很快就理解了。第二,引導學生讀書時抓住重點詞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如教《一夜的工作》時,讓學生抓住一把、一張、一盞、如此而已,這樣極其簡單的擺設與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進行對比,把工作的勞苦與簡單的食物進行對比,這樣對比學生更能體會到周總理的偉大。第三,創設情境,在身臨其境中訓練學生的語感,培養閱讀能力。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我們可以把讀的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掛圖、播放歌曲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腦、耳、眼、口多種器官的活動,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變成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口頭語言,從而理解、體會、欣賞景物美和情感美。
三、重視提前預設,忽視精彩生成
我們的小語課堂教師“白開水”似的提問比比皆是,如不需要深度思考的“是不是”、“對不對”;學生極難回答的“這篇課文的中心是什么”;模糊的“這篇課文是什么結構”、“課文的表達方式是什么”等,這樣的提問無助于我們的課堂教學,也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據有人對曾獲得國家級小語優質課做過數據統計,二年級《丑小鴨》一等獎提問次數高達108次,二等獎高達127次,這樣幾乎每一分鐘提問3次,課堂中還有多少時間,空間留給孩子?有時我們的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課前預設,要求學生說出某一句話的“深刻含義”,有的學生已經說得很好,但不是教師期望的標準答案,于是教師就一遍一遍地追問,學生們被問得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當然,小語課堂提問是一門大學問,提什么?怎么提?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去探尋、思考,使其更有助于我們的課堂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提問,老師在設計問題時應根據學生的心理因素、知識結構等特點,適當考慮趣味性的必要。學生就像一池水,老師的提問就是投石激水,一些靈感和火花就是在這樣的問題中產生的;二,精心設計,把握提問時機;三,提問要難易適度,提問過易,引不起學生興趣,提問過難,學生會覺得高不可攀,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四,提問要有創造性,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層浪”。創造性地提問可以激起學生的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引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愿望,促進學生思維,更能提高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浩如煙海,沒有最好的,但有更適合的,這需要我們每一位小語教師不斷地去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我們堅信在有效實施新課標改革,努力打造“高效語文課堂”的催動下,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定會跟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