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8世紀60年代英國爆發工業革命,帶來一系列技術變革。技術的進步不僅使英國作坊變成工廠,機器代替工具,更重要的是工人從家庭生產資料占有者變成了被剝奪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無產者,形成與資本家的兩級對立。為改變自己的命運,工人與資產階級展開斗爭,從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行為到有組織的工人運動。技術本應給工人帶來進步,但卻使工人越來越貧困。這種“技術悖論”的根源就在于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恩格斯認為必須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廢除資本主義制度。在當前社會,我們應努力改變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方式,讓技術回歸人文。
【關鍵詞】工業革命;技術進步;工人階級;資本主義制度;無產階級革命
引言
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工人階級的狀況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災難的“最尖銳、最露骨的表現”,其中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在當時具有“典型的形式”,表現得最完備。①恩格斯以英國工人為模板,通過與工人進行交往和搜集真實報道,寫作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1工業革命以前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在生產生活方面,恩格斯指出工業革命以前英國的技術水平還不是很高,在這種條件下的工人雖然不能說很幸福,但至少生活無憂。工人們固守著自己的家庭小作坊,生產什么、怎么生產都是由自己說了算。同時,本地市場的擴大和人口的緩慢增長是協調同步的,這樣就保證了一切工人都有工作,相互之間沒有激烈的競爭。工人能夠隨心所欲的合理安排自己的空閑時間,他們大部分人也都是體格健壯的人。在社會關系方面,工人與農民一樣,對鄉坤表示應有的尊重,過著道德的生活。按時上教堂去,不談政治,熱衷于體育活動,甚至與社會上比較有特權的階級都相處得很和睦。②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織機和小小園子活著,如果沒有工業革命他們一輩子也不會逃離這種生活。但是工業革命卻把少數人成為“機器”的情況發展到了頂點,使全部的工人變成了全部資本家純粹簡單的機器。
2工業革命以后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18世紀中期,誕生了一系列的技術革命。人類的生產活動由從以手工勞動轉變為以動力機器生產為主,資本主義生產也從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人類歷史進入了“機器時代”,恩格斯稱之稱“工業革命”。③這樣一場革命,除了帶來技術上的進步和社會上的變遷,更多的是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面貌,尤其是對工人來說。在生活狀況上,恩格斯詳細地描述了工業革命后所形成的工人階級悲慘的生活處境。比如,工人們住的是貧民窟,吃的是發臭的豬板油、陳年的干酪和死畜的肉。臟亂差的衛生狀況吸引著各種各樣的蟲子繁殖,經常引發肺結核、紅熱病等。在社會角色上,工業革命把居民的一切差別化為工人和資本家的對立。具體來講,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加大了對布匹的需求和對生產布匹的織工需求。很多織工開始放棄家庭式的生產方式涌入工廠中,為工廠主勞動。原先的自耕農因為產業工人放棄了自己的田地到了工廠做工,很多田地就被新的大佃農開發利用,這種大佃農經營的土地收益比自耕農要好,因此自耕農除了賣掉自己的那塊田地買一臺機器生產外就是給大佃農作短工。一切都被卷入到了這場運動中,技術進步成了社會變革的根源。
3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與無產階級革命
當物質文化變遷后,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不一定是跟著同時發生的,有時候會落后于物質文化,這種落后就會造成社會失調,并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當時的英國就呈現為一種社會失調現狀。造成這種失調現狀的,最根本的就是資本主義制度,而技術就為這種制度充當了最有利手段。“技術悖論”反映的就是工業革命后英國的工人階級狀況,即本來技術的進步能夠相應的提高工人的生產技能和社會地位,使得每位工人都能全面發展。但實際情況卻是工人生活的越來越不像人,社會地位越來越低,技術成了奴役工人的手段。可以說,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造成一邊是靠剝削而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一邊是被剝削的只能出賣自己勞動力的一無所有的雇傭工人。④由技術悖論所引發的社會失調,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出現。無產者意識到,必須挽救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反抗壓榨著自己的資本家。工人搗毀了工廠,砸毀了機器,以此來宣泄心中的憤慨。但這種反抗只是零散形式,只局限在某些地區。于是工人開始組成團體,利用集體的力量向資產者施加壓力。對于個別事件,工會是強有力的,但是在普遍饑餓的情況下,工人的罷工就會停止,工會的力量就會崩塌。因此,工人提出要改組下院,讓工人階級也參與議會,要以無產階級的法律代替資產階級的法律。恩格斯認為,憲章運動是反抗資產階級強有力的形式,因為在憲章運動旗幟下起來反對資產階級的是整個工人階級。
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恩格斯已經預測現在間接地以個別小沖突的形式進行著的窮人反對富人的戰爭,將在英國成為全面的和公開的戰爭。⑤革命不可避免,并且很快來臨。即使后來恩格斯改變了“革命很快來臨”的觀點,看到了資產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對工人階級作出了一定讓步,但這并不意味著恩格斯向資產階級妥協。相反,他更加清楚了這一問題背后的真正原因,資本家虛偽的嘴臉改變不了資本主義滅亡的命運。所以,恩格斯不斷鼓勵工人在適合的機會下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
但是在當今社會條件下,再次面對由于技術進步所引發的“社會失調”現象,我更傾向于烏格朋的“社會調適”觀點。烏格朋的調適理念是改變文化適應人性,但因為人類還沒有達到那種能夠自由控制文化的地步,還沒有形成轉移文化的神力,所以要想得到較好的調適,不是去改變全部文化,而是只改變其中部分文化。烏格朋不同意改變經濟制度的這種方案,他認為較好的經濟組織可以使不均的現象減少,但即使經濟有了很大改革,社會問題依然不會絕跡。因為文化變遷速率是不平均的,人性的問題也還是會繼續存在。我們仍然要懷著美好的愿望去期待著共產主義的來臨,但是在這之前,我們所要做的可能并不是恩格斯所說的革命,而是像烏格朋一樣進行社會變革,即改變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方式,讓技術回歸人文本性。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389頁.
②朱秀梅.世界社會主義文獻中的優秀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解讀[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6.第17頁.
③朱秀梅.世界社會主義文獻中的優秀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解讀[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6.第18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67頁.
⑤朱秀梅.世界社會主義文獻中的優秀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解讀[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6.第163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朱秀梅.世界社會主義文獻中的優秀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解讀[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6.
[3]費孝通.費孝通譯文集(上冊)[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張文玉(1995.10--),女,漢族,山東平邑人,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