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斌
摘 ?要:教育部提出要對中小學生進行減負,本著減負又不減質的大前提,學校就必須提倡高效的課堂教學。那么在教學中就要就用好這些策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策略,針對差異性,實施分層教學策略,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式學習的策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實施有效教學。
關鍵詞:有效教學;學習策略;自主學習
一直以來,中小學教育都存在著一個普遍現象:老師在臺上辛苦講課,學生掌握知識獲得的能力還是不能和老師的辛苦付出相差較大,特別是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科目,學生的學習差異更大。這就需要老師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在20世紀西方教育最早提出有關有效課堂教學的概念。隨著經濟的發展,有效教學逐步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那么到底怎樣的教學才叫有效教學呢?它不僅指老師上課講的內容詳細,講課講得好,也不是單指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會做多少題目。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的知識面、想象、解決問題、交流能力等能夠得到提高和發展。怎樣在有限的課堂上,教師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也能掌握知識,并且樂于學習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育的目的、任務,以及教材特點和學生個性心理等特點,設計制定出恰當合適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有效的教學策略。新課程指出,小學數學教學從注重知識的講授轉變為重學生的發展,不僅要重視教師教的過程,還要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從而更加突出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教學策略,那么怎樣構建有效的數學教學策略呢?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式學習的策略
學生個體的學習需要在團隊里面得到提升,在小組的活動中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同學之間互補優缺點,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也可以讓學生的優勢專長得到發揮,便于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每個小組的成員按照不同層次、不同特點、不同專長進行組合,每組4~6人,三面圍繞而坐,同學之間可以相互交流,老師也能針對不同的小組進行適當的幫助。學生在這種小團體的學習活動中,通過交流互助學習新的數學知識,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合作學習能力得到提高,交流能力也逐漸加強,增強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和責任感,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課題都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在需要合作的時候設計適當的合作交流,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
二、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策略
有實驗證明,灌輸的學習和主動學習相比,主動學習能讓學生得到更大的發展。因此新課程指出,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對知識形成理解,也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樂于探索、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這就要求教學過程應當成為師生共同建構知識和人生的生活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老師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態度、知識技能、價值觀、團結合作等,在老師熱情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會充滿激情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才能讓才有可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針對差異性,實施分層教學策略
由于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學生的個人素質等不同,每個學生掌握知識學習技能的能力也會不同,學生和學生之間會存在或大或小的學習差異,他們都在同一個老師講解、相同的環境下學習數學知識,但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和技能學習的高低,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因此,數學教師在設計每堂課的教學方法時,要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的標準都要有不同的難易程度,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設定并采用分層的教學策略。
針對班上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要最大限度的“專人”定制不同的教學,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也盡量分層,作業設計難易不同的練習,教學評估也要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設計。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我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能力完成不同的練習,學習能力稍弱的同學只要完成和例題相似的題型即可,接受能力較好的同學就可以根據長方形的面積的能力提升題。這樣教學設計,既可以讓接受能力好的學生能力得到提升,又能讓基礎較差的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讓全體學生都可以體驗成功感,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能力的發展。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
在數學課堂上,如果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能夠很好的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教師只是引導者,協助學生學習知識技能,學生只有成為學習的主人,用自己喜歡或者是能夠熟練操作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充分的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用剪刀剪一剪,再拼一拼,通過不同的方法得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學生才能輕松愉悅的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想于學習,能夠學習,樂于學習,讓每個不同的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