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騰飛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逐漸提升、城市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配網規模不斷擴大,而在配網規模的擴大和人們對配網調度標準的不斷提升的過程中,提高配網系統運行的安全管理的難度也隨之加大,配網調度作為配網技術支撐系統建設的主體,其集約化發展程度對配網的發展建設水平和方向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對配網調度集約化及其技術支撐系統展開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分析探討了配網調度集約化及其技術支撐系統方面的內容,以供參閱。
關鍵詞:配網調度;集約化;技術支撐系統
1配網調度的集約化
電力企業一般隸屬于事業單位,我國的電力企業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和政治特色。因此在配網調度上進行集約化需要橫向處理好各個方面的問題,做好信息溝通和政策學習,對待不同的地域需要以實際情況為基礎,落實好配網設計的首要工作。十八大加速了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在資源的優化上各級政府正在積極地將配網調度與宏觀管理掛鉤,在行政上也將電網改革納人市政工作的常規項目。因此城市化在管理上給配網調度施加了一定壓力,政府也正在向集中管理的模式上逐步過渡,電網作為基礎工程,集約化改革和建設也是必然的趨勢。集約化的管理也符合配網調度的本質,滿足地方政府對資源集中管理和宏觀調控的基本要求。在城市化的建設過程中,配網調度的集約化是新的組織模式,需要將電網的規模和相應的技術支撐系統結合起來,不單單是對配網調度的模式進行整改,更深層次的改進是對配網調度的技術進行更新升級,以適應供電企業的組織架構設計和管理。隨著電力技術的不斷升級,小型變電的輸送已經實現了專業化的配送和調度管理。針對配網調度集約化的發展,集約化的程度的最小單位為縣級的供電所,未來可能在新型技術的支撐下可以直接進行地級管理調度。
2我國配網的集約化管理模式分析
配網調度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如何通過管理水平的提升,使供電系統的停電故障實現快速的隔離和復電,以提升供電的可靠性,強調管理的重要性,所以配電調度在配網發展的過程中至關重要,不僅要強化原有的運行、操作、事故處理業務,實現對配網系統的全局掌握,而且要注重對以電力用戶為對象的配網運行信息的采集、分析、處理,實現對有效資源的科學調配和充分利用。在近年來城市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的刺激下,傳統以行政區劃和政府相對應的配網劃分管理方式開始向集約的地市級集中,以此推動調度效果水平的提升,以“N”模式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分布式模式、以“N+1”模式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城區+市縣或區的過渡分布模式和以“1”模式為主要表現模式的地區大集中目標模式是我國配網集約化發展的三個階段?!癗”模式,以地區供電局調通中心作為全地區配網調度的管理核心,以各地方城區、郊區供電局調度機構設置負責具體管轄范圍內配網調度業務的調度班和具有配網運行方式與二次管理專責的部門為分支,其在不影響現有電網組織架構的基礎上,既結合了我國地方配電網的裝備和管理水平,又實現了低成本、低風險、高效率的主、配網綜合停電管理,實現了地方調度在調度、后續保護、運行方式、自動化管理等專業的統一管理。“N+1”模式在“N”模式地調中心的基礎上設置專業的配網調度班組或機構,負責配網的專業職能管理,并歸口管理城市區配網的運行和二次專業,而各郊區、市縣區域仍堅持“N”模式下的部門設置,可見“N+1”模式建立在“N”模式的基礎上,其要求城區具備相對完善的配網,而且地方建有符合標準的地區供電局,是在地方調度和監控集約化程度的基礎上進行集約化的表現,使城區和各縣區配電網在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的問題和對調度運行核心的監控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而“1”模式是在地調設置于地區調度中心職能分離的配網調度專業,實現對地區配網調度的管理和值班,使地調相應部門負責配網的運行方式和二次管理,可見其要求城區和市縣區域在電網的裝備管理水平差異較小,而且調度和監控職能已經完成了集約化建設,在“1”模式下,調度與區局、客服、變電部門等之間都已建立了雙向聯系,在管理上可協同作業,提升電網可靠性的同時建立了已調度運行為核心的監控管理系統。
3技術支撐系統建設
配電網的調度工作只有依托科學完善的技術支撐體系才能高效完成,才能促進配網調度水平的提高,因此調度工作人員要加強對技術支撐體系的建設,確保配電網集約化的順利進行。同樣的技術支撐系統的建立也需要電力部門人員循序漸進地進行建設,按照從低到高,從簡到繁的原則對配電網的技術進行建設。與配電網集約化管理模式的建設相同,配電網的技術支撐系統建設也要經過三個階段:(1)初級階段。初級階段的目標是要實現配電網調度業務的必備功能,因此:①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資料圖紙管理系統,保證配電網建設和調度的圖紙和資料的完整性。這套系統在建立起來后要及時進行維護和更新工作,使配電網的調度工作有數據資料可依。⑦配合EMS系統對配電站內的線路開關進行監控,隨時掌握配電網內各設備的開關情況和運行狀態。③應用DMIS系統實現配電網調度人員的科學有效管理和業務效率的提升。(2)中級階段。中級階段是在初階段的基礎上增加GIS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能夠實現配電網的線路功能并且能夠對電源的路徑進行分析。(3)是高級階段。高級階段則是在上面中級階段的基礎上增加了DMS系統,從而實現對EMS系統和SCADA系統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的調配功能,將配電網的技術構成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同時開發負荷分析和拓撲關系等高級應用,完成技術支撐系統的建立。屆時,配電網調度就會擁有一套先進高效的技術支撐體系。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擴展,不斷強化傳統的調度效率,從運行和操作以及事故的反應上突破傳統的不足,加強配網系統的技術支撐,建立新式的技術系統和培訓機制,以大數據的技術發展和應用為契機,整合資源,對配網運行信息進行深人的調研和分析,逐漸形成完整的生態化的配網調度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陳寧.配網調度集約化及其技術支撐系統[J].科技展望.2016(02).
[2]葛清,梁芙蓉.配網調度集約化及其技術支撐系統探討[J].科技與企業.2015(12).
[3]陸錦培.配網調度集約化及其技術支撐系統[J].農村電氣化.2012(06).
(作者單位: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閩侯縣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