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推行至今,要求廣大教師應對積極轉變自身教育教學觀念,在轉變的諸多觀念當中,應當注重塑造自身高尚的師德、鍛造強有力的業務能力、強化自身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不斷反思自省,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為前提。由此可見,優秀老師的成長是一個全面發展的過程。本文結合新課改發展背景,探究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老師,提出了幾點見解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教育教學觀念;優秀老師
一、注重塑造自身高尚的師德,以適應時代創新型教師要求
一名好老師,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要把教師的職業看作是神圣的事業,要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人們常說,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隊伍是決定學校教育的關鍵。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于教師”。“名師出高徒”,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學生素質的高低,只有造就一支現代化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現代化的人才,只有政治和業務素質優良的教師,才能造就高質量的學生。
要做一名好老師,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師德古人云:“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其實我覺得應該將“身正為人范”放在“學高為人師”的前面。一位哲人說過:“知識不足,可以用道德彌補,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識卻無法補償”。人類最大的“殘疾”是心靈的缺損。還有一句話,也是人們常說的,要做事,先做人。因此,我認為,作為一個教師,要教書,必須先做人。試想,一個品德惡劣的老師如何去教導學生去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品德惡劣的教師對學生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相反,一個思想高尚的老師對學生的人格的影響是深遠的。正如烏申斯基所言:“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因此,作為“人之模范”的教師,你的一言一行帶有強烈的示范性。
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就必須處處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尤其作為剛入職不久的新教師,過去在大學里的穿著打扮、外形設計(特別是發型)和說話的語氣都必須做必要的改變,以符合教師的身份特點。三要做一名好老師,一定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唐代大文豪韓愈為教師的職業定位是“傳道,授業,解惑”,斯言一出,千年不易。傳道,就是做思想工作,教師首先是思想者。授業,也不易。馬卡連柯說:“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老師的不學無術”。
可見,當今時代,知識在一天天升值,學習一天比一天更重要。那種“一朝學成而受用終身”的觀點已經過時。一個教師要想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他就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發展,始終處于學習的狀態。這樣才能適應新的社會形勢,成為一名善于思考和創新的老師。
二、鍛造強有力的業務能力,善于反思、追求卓越、富有激情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的大潮中,教育也必須與國際接軌,教師將成為一個國際職業,要能參與國際競爭。隨之,社會對教師的職業越來越重視,人們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實際上,古今中外,教師職業都被看作一項神圣而崇高的事業,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和無限的崇敬。古代大教育家荀況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別林斯基在《新年的禮物》中寫道:“教育者多么偉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縱在他的手中”。一個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修養不夠,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更談不上教學中游刃有余、高屋建瓴。何況形勢的發展,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是平凡的,但不是平庸的。
當然,如今教師的角色已在發生根本的變化,教師將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新課程條件下的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轉化。我作為一名英語教師首先要具備合格的英語水平,它包括標準的語音知識,規范、系統的語法知識,比較大的詞匯量和合乎英美習慣的語言使用知識。其次,英語教師要有豐富的英美文化知識,這對教好新教材,提高學生語言能力都是重要的,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而思維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響。再次,英語教師要有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和英語教育法知識。盡管師范院校都已開設過這些課程,但師范生往往不重視它們,或因為沒有實踐經驗而沒能學好它們。教師要經常學習中外教育史,特別是英語教學法,了解各種流派及其發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因此,教師應當要求自己養成學習的習慣,使自己的知識不斷更新、進步,這樣才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只有不斷充實豐富自己,不斷吸收創造,才能使人生和職業獲得成功與歡樂。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應善于駕馭課堂教學,處理好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合理分配使用課堂教學時間,科學地分配知識的密度、廣度、深度,重點突出,講練得當。要善于鼓動、感染學生,力使課堂教學在和諧、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并且需要適時激勵學生,使學生保持強烈的參與欲和求知欲。
三、強化自身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努力成為復合型教師
課堂教學能力至關重要,但有些專業知識很牢固的老師,卻無法教會學生。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學習和思考。如果說知識是“金子”,那么學習方法就是“點金術”。這些教育方式的實施也離不開良好的師生關系,所以應當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打造良好的師生關系。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理解他們的感受,才能實施更好的教育。尤其是當今時代,教師和學生同時步入信息社會和改革時代,廣播、電視、錄像機、計算機、信息高速公路等多種獲得知識的渠道打破了教師對知識的壟斷,教師的知識權威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不再是“演員”。教師必須由“演員”轉換為“導演”。新的課程需要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與學生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助的舞臺。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且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課堂不是教師教學的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總之,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活力”;“把創造還給教師,使教育充滿智慧”;“把世界引進教室,使課堂成為現實社會的組成部分”。在這種良好師生關系的教育環境中,讓自己得到了多方面的鍛煉,努力朝著復合型教師的目標努力,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多方面的收獲和感動。
四、不斷反思自省,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為前提
如何尊重學生中的個體差異,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英語學習需要?怎樣從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怎樣從統一規格的教學模式轉向個性化教學模式?怎樣從教師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怎樣從評價模式的單一化轉向評價模式的多元化?如何對待英語學科“學困生”?如何處理、運用教材、教法?如何重視英語學法指導?如何根據具體情況布置、批改英語作業?等等這些方面的問題都值得我們去重新認識、認真思考、深入探究、找出更好的辦法。這些問題曾經一度困擾著大多數新入職的老師,筆者曾經經過長時間的反思,并且不斷請教一些老教師,終于走出了這些誤區。
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自我反思,是通過內省或其他方式對自己的教學思維、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活動再認識。在自我反思過程中,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學過程的自我反思可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前反思主要指在教學設計前要考慮、分析影響教學的多種因素,如對教學條件的分析,對教學對象的分析,對教學措施的選擇;教學中的反思指通過教學中的語言交流、思維交流,眼神表情交流來不斷獲得對教學進展的各種反饋信息進行反思,再進行及時的調控;教學后的反思指課后教師靜下心來,想想教學全過程,思考教學的成敗及其原因。經常撰寫教學記錄或反思日記,對過去的教學經歷予以歸納概括、反思、評價,清晰記錄自我成長的軌跡,認識自己,調整自己,從而提高自己。
五、結語
要做一名好老師,必須敢于實踐和善于反思,有人說,只有下到水里才能學會游泳,教師何嘗不是如此,教學實踐是一個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尋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顯得特別重要。尤其是新老師應該用自己飽滿的熱情、扎實的專業知識及綜合性的教學理念,走進熱愛的教育事業,成為新課改背景下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參考文獻
[1]王軍.基于新課改背景下骨干教師核心素養培育策略初探[J].中國培訓,2019,358(1):85-86.
[2]許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民族地區優秀中學英語教師素質特征研究[J].英語廣場,2019(4):130-131.
[3]祁渝.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做一個優秀的教師[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3(8):57-57.
作者簡介
鄭寧愉(1988—),女,漢族,山東省臨沂市人,研究生學歷,初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