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瑩
摘? 要:德育是關于人的靈魂的教育,在中小學德育管理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有著重要意義。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開展經典誦讀活動,開發利用傳統節日的德育資源,開展學生社團或社會性實踐活動等形式,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質,提高中小學德育實效。
關鍵詞:傳統文化;德育;中小學
文化與德育有著密切的聯系,“文化是孕育道德的土壤,與教育關系更為密切”。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承至今的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禮儀文化、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精神以及諸多的人際交往美德,是學校在新時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在中小學德育管理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墨子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即環境的熏陶、社會風氣的感染對人的思想、品質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校園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其文化環境的優劣對學生的成長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積極營造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氛圍是學校德育管理的重要路徑和有效方法,能夠讓學生直接沉浸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美。
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兩側的墻壁,張貼古代哲人有關人格和品德修養的名言警句,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等,并且定期更換教室黑板報的內容,在黑板報中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宣傳;可以將一些國粹和古代四大發明等相關傳統文化的內容做成展板,擺放于教學樓走廊,使其成為文化走廊;可以在學校的植物園和校道旁種植一些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花草樹木,如人稱“四君子”的梅蘭菊竹;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在校園內擺放古代哲人雕塑如孔子像等等。
二、開展經典誦讀活動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而古典文學是我國傳統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學生接受民族傳統文化,汲取道德養分的重要來源。學??梢愿鶕嶋H情況,挑選符合該年級學生誦讀的優秀經典作品,開展常規性的經典誦讀活動?!度纸洝贰兜茏右帯贰吨熳又渭腋裱浴芬砸龑损B成良好道德規范為主,適合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誦讀;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可選擇《聲律啟蒙》《千字文》《幼學瓊林》等作品進行誦讀,初步掌握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初中階段則以四書與諸子百家的作品為主。通過常規性的誦讀比賽,評選出每周或每月一次的“閱讀之星”。與此同時,可以在全校師生中開展誦讀傳統經典、感知傳統文化之美的演講比賽,表彰與激勵更多的孩子走進經典閱讀的世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通過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和比賽,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讓學生以充滿趣味的方式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文化的經典、文明的意識將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行為意識中,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三、開發利用傳統節日的德育資源
每一個傳統節日的背后都有其自身的來源,有些源于神話故事,有些源于歷史人物事跡。不管怎樣,它們都蘊含著人們心中美好的祝愿與追思:中秋節團聚賞月,清明節緬懷先人,重陽節登高采菊,端午節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是中小學生德育的重要資源。學校應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的德育資源,利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對中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發揮好傳統節日在中小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比如,清明時節組織學生掃墓,讓學生走進革命烈士陵園,瞻仰革命先烈,了解先烈事跡,進而不斷深化自身的愛國情懷;利用端午節祭奠愛國詩人屈原,學習屈原胸懷大志、立志報國、寧死不屈的大無畏精神;中秋節的時候開展“詩詞大會”,讓學生搜集并朗誦與中秋、團圓有關的詩詞,激發學生愛家人、愛生活的情感……通過對傳統節日德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可以讓學生了解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演變與文明過程,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
四、開展學生社團或社會性實踐活動
知識的認識和傳播并不意味著就能收獲良好的德行,良好的德行還需通過經常性活動和日積月累的習慣逐步養成。因此,學校應該將將傳統文化寓于學生社團或社會性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感悟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比如,學校可以成立國畫社、書法社、中華武術社、民族舞蹈社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之美的社團組織,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之美的感悟,在潛移默化中優化自身的品德素質。開展社會性實踐活動,如到敬老院為老人服務,為老人帶來歡笑,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華傳統美德?;蛘呓M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此培養學生的熱愛祖國的情懷等。通過典型示范和行為轉化的方式對學生加強德育實踐教育,讓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充分認識道德、感悟道德、體會道德,最終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德育是關于人的靈魂的教育,通過挖掘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充分利用傳統節日資源,鼓勵學生踐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質,提高中小學德育實效。
參考文獻
[1]李萍,林濱.比較德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4.
[2]王應剛.談如何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J].教育革新,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