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證據累積模型、平行限制滿足模型四種決策理論。關于抉擇的注意下游效應和動機的許多觀察表明注意過程在建構決策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迄今為止,決策理論假設決策是由啟發法決定而忽略了注意的建構作用,經驗的觀察表明這些假設是不合理的。未來決策研究應注重結合注意。
關鍵詞:注意;決策理論;注意下游效應
隨著決策研究的發展也開始質疑什么才屬于被動獲取信息,這是對理性模型一種拓展,目的在于預測而不是解釋決策。選擇模型建構已經并入決策研究過程中的測量方法里,例如客觀的注視測量和主觀的自我報告,這些都忽略了選擇模型的信息。
一、視覺注意與眼動
(一)視覺注意與知覺
注意通常是被定義為知覺的選擇性參與。雖然早期注意理論強調注意是知覺輸入的過濾,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注意也影響知覺的輸入,比如注意可以提高對比度和空間分辨率[1]。許多研究表明視覺注意和眼動是聯合使用的,并且發現眼跳之前二者不是聯合的,注意會移動到接下來要注視的位置上。注意也會調節知覺在視覺加工過程中的后期階段。關于決策,如果說一個刺激沒有受到注意并且游離在知覺廣度之外,那么這個刺激就不會被識別,也就不會為決策者提供有效信息。不過,如果一個場景為決策者所熟知的話,情況又會發生變化,決策者可以通過潛意識從記憶中提取目標刺激的位置信息,然后在該目標刺激被覺察前就能夠做出選擇注意或者忽略的判斷。
(二)自下而上的視覺控制
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注意控制(內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通常被視為目的驅動注意和刺激驅動注意。關于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許多爭論是圍繞注意的作用,還有一些爭論是圍繞注視的計算模型。注意捕獲的顯著效應和對視覺短時記憶的編碼要通常不如自上而下的加工。因此,研究者常認為注意捕獲對實驗室外的注視分配幾乎無作用[2]。另一觀點是視覺捕捉確實發揮著作用,但是在對注意要求不高任務中,并沒有什么作用。原始刺激目標可以解釋其他現象,例如表面大小增量的注意捕獲。表面大小是原始目標刺激最重要的一個元素[3]。
關于決策,大部分人認為某種程度上注意是會被低水平的顯著特征所驅使,因此不論刺激對于決策來說是否重要,決策者都可能注視顯著的刺激。注意也可能被中等水平的刺激給驅動,這也就是說決策者可能關注大而不連續的刺激。
(三)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
像上面所提到的那樣,自上而下加工通常被定義是目標驅動加工。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第一次被提及,是在1967年Yarbus要求被試根據內心不同的目標來審視一張圖畫的研究。Yarbus表示不同的視覺任務會有不同的眼動,并且被試只會注意場景中對他們完成任務最有價值的地方。任務相關性已經被確定為注意的最主要驅動力并且已經在視覺注意的計算模型中使用[4]。
一種可能的解釋就是決策者通過大量的練習中習得了從無關刺激中辨識出所需要的刺激。另一個觀點是認為通過專業的知識水平對注意力產生影響。對視覺理解力專業知識研究表明專家比初學者會有更短的注視時間,更多的注視相關區域,更少的注視無關區域,更長距離的眼跳。
(四)注意與工作記憶
對基于決策的眼睛軌跡研究有重要影響的理論之一就是眼心假說。眼心假說認為在工作記憶和注意之間有因果關系。這種假說認為在什么該被注意與什么該被加工之間沒有滯后性。
雖然眼心假說通常是有效的,但是最近對問題解決的研究已經表明注意力和工作記憶之間的關系不能簡單地描述為線性關系。這些研究表明,被試經常把注視作為外部存儲空間,從而減少對工作記憶的需求。有人認為,即時的策略是視覺系統的基本操作特性,因為它通過利用外部信息的可用性使工作記憶負載最小化。這些研究不僅表明即時注視策略是視覺系統的基本操作特征,而且還有另一個操作特性可能存在,就是通常努力會使處理需求最小化。這種機制可以負責權衡工作記憶和注視,這取決于是從環境中還是從記憶中提取信息更有效。
二、決策理論
(一)理性模型
該假說就是認為人是基于完全或是相關的信息做出決策的。這個假設預測就是說決策者必須得關注環境中所有的相關信息,而且信息的整合不會受到內外界無關因素影響。理性模型同樣也對偏好和選擇之間做出了重要的假設,理性模型假設人們有穩定的偏好,這些偏好在做出決定時表現出來。關于偏好穩定性假設已經受到模型建構和決策判斷研究的質疑[5]。盡管存在這些理論挑戰,但可以認為,偏好穩定性的假設正是使結構建模作為決策者和營銷人員的有效預測工具。
(二)有限理性模型
有限理性模型的概念是1957年Herbert Simon提出來的,并通過引入了認知能力的有限性來區別于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認為決策者通過要注視的信息來建構決策問題,通過選擇決定策略和作為決策捷徑的啟發策略來實現優先級[6]。
Herbert Simon是第一個提出使用決策策略的人,并將“滿意”啟發式描述為選擇滿足可接受閾值的第一個可用選項的趨勢。在那之后,也有很多其他的啟發式被提出來,比如字典式,最佳規則式等。以及Brandst?tter,Gigerenzer與Hertwig于2006年提出的優先式,Goldstein與Gigerenzer于2002年提出的認知啟發式。利用模擬,啟發式已經被證明優于理性模型,但是這也只是針對于在時間壓力下執行的某些決策任務。
(三)證據累積模型
證據累積模型下包括許多理論,其中主要是說Krajbich描繪的注意漂移擴散模型,早期Ratcliff與Smith版本的模型涉及到感知辨別;Rangel在2009年將注意擴散模型延伸到決策上。注意擴散模型認為當決策者注視一個選項時會積累信息來支持這個選項,并且積累速度是該選項相對于其他選項的一個價值函數,被稱作是偏差率。當累計的信息達到其中一個選項的閾值時就會做出決策。
注意擴散模型被推廣到消費者購買決策,這涉及到產品和價格兩個屬性,消費者必須決定購買或者放棄該產品[7]。當更多注視產品價格是傾向于拒絕該產品,當更多注視產品本身時就傾向于購買該產品。
(四)平行約束滿足模型
根據平行約束滿足模型,決策是一個最大化選項表征一致性的構造過程。僅當決策者達到內在一致性閾值時,才會做出選擇。平行約束滿足模型已經在模擬相干最大化過程的神經網絡中實現[8]。
在Gl?ckner和Betsch所提出的框架中,平行約束滿足模型具有雙重加工過程成分,其中主網絡表示自動決策過程的神經網絡首先被激活,并且僅在網絡未達到閾值的情況下,次要網絡才被激活。
另外,當決定是基于原始網絡做出來的時候,平行約束滿足模型做出了兩個注意分布的假設。第一個是信息獲取主要指信息篩選,這會形成對整個決策過程中注視時間會保持恒定的一種預測,這里的注視主要是指短時注視(<250ms)。第二個是,注意力優先指向具有較高激活水平的信息,因此增加了決策者在決策過程結束時確定所選擇選項的可能性。
三、研究總結
雖然縱觀決策理論在如何理解決策過程和注意的作用方面有很大不同,但它們都有一個特征:每個決策理論都捍衛一個或多個關于眼睛運動和注意的基本屬性不足的假設。理性模型對注意有一個預測:決策者必須關注所有有用的信息。有界理性模型對注意的作用做出三個假設:啟發式決定注意力;每個啟發式導致不同的注意模式;可以從注意的模式中識別啟發法。雖然啟發式影響了注意力的分布,但它們不是這樣做的唯一因素。這些研究表明不同的啟發式導致不同的注意分布,從而確認第二個預測。第三個預測,啟發式可以基于注意的分布來識別,既沒有確認也沒有拒絕。有限理性的研究的一個未來方向是開發新的加工過程。雖然眼動在嚴格意義上未表現啟發式的指標,但它們揭示了映射到啟發式過程描述中的離散步驟的多個過程,諸如比較,消除,加權,權衡,過程階段等。本文的重要結論是,注意在決策中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Carrasco M. Visual attention: The past 25 years[J]. Vision Research, 2011, 51(13):1484-1525.
[2]Benjamin W. Tatler, Mary M. Hayhoe, Michael F. Land, et al. Eye guidance in natural vision: Reinterpreting salience[J]. J Vis, 2011, 11(5):5.
[3] Wischnewski M, Belardinelli A, Schneider W X, et al. Where to Look Next? Combining Static and Dynamic Proto-objects in a TVA-based Model of Visual Attention[J]. Cognitive Computation, 2010, 2(4):326-343.
[4] Sprague N, Ballard D, Robinson A. Modeling embodied visual behaviors[J]. Acm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Perception, 2007, 4(2):11.
[5]Kahneman D.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Economic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93(2):162-168.
[6]Gerd Gigerenzer, Wolfgang Gaissmaier. Heuristic Decision Making[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11, 62(1):451.
[7]Krajbich I, Lu D, Camerer C, et al. The attentional drift-diffusion model extends to simple purchasing decision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2, 3(3):193.
[8] Gl?Ckner A, Fiedler S, Hochman G, et al. Processing Differences between Descriptions and Experie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Using Eye-Tracking and Physiological Measure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2, 3:173.
作者簡介:
楊眾望(1992-),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心理學碩士,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基礎心理學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