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要:中職語文課堂充滿挑戰,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情,根據當代中職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開展課堂活動,明確課程目標、學習目標,增強學習效果。嘗試適宜教材、適宜學生和課堂的教學方式與評價方式使語文優質課堂的實現成為可能。
關鍵詞:中職語文;優質課堂;教學方式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應以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根本,重點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應促進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適應未來生活和工作變化的能力以及實現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的能力,使其成為有理想、有道德的高素質勞動者。在此要求下,中職生語文優質課堂建設應運而生。
優質課堂是一種理想的課堂形態,是教育者及受教育者雙方對教育的一種價值追求和美好期盼。首先,優質課堂把育人為本、發展為本作為首要的、根本的教學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其次,樹立全面的教學質量觀。從人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差異發展、多樣發展的質量需求出發,扭轉傳統教學內容單一、形式單一、方法單一、活動單一的不足,真正實現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目標。第一,在優質課堂教學中,明確教學的基本要求是第一位的?!吨新毶Z文課程標準》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基本依據,教材是師生課堂活動的基本資源。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明確具體的三維目標,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的養成以及如何運用課程資源恰如其分融入價值觀。第二,注重整體設計教學,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突破單元壁壘,圍繞某一核心內容有效整合教學資源,深入且持續進行學習。第三,靈活轉變教與學方式,有意改變滿堂灌課堂現象,把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以學定教。第四,鼓勵學生進行爭議與探究,豐富成果呈現方式。深度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多元化展示知識內容,促進學生個性化、多樣化學習。第五,改變單一評價方式,豐富評價手段。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注重過程性評價中學生的點滴成長,一定程度上弱化終結性評價的篩選、甄別功能。
一、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問題舉隅
筆者在職校從教兩年有余,作為一名新手教師,每學期每周教學課時為12節、聽課為6節,深入中職生語文真實課堂,積累了不少課堂教學第一手資料,同時筆者也關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種種問題。
(一)師生缺乏對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的清晰了解。首先,課堂教學現實中,對目標認知的混亂,不知道“學什么”,亦不明確“學到什么程度”,這直接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其次,職業學校的語文課教學應當具有職業教育的特點。作為中職生學習中的大文化課類,語文并沒有得到學生的青睞。真實的課堂中,專業與文化課滲透關系脫節的情況屢見不鮮。
(二)學生缺乏學習意向、興趣。當前職業學校的生源有“被選擇”的因素,學力程度不高,學習專注性進步空間比較大,學生的目光多半聚焦于專業學習上。況且相較于義務教育中的語文資源及評價內容,學生對中職語文教學內容、評價內容的不適應或也是原因之一。
(三)教學方式單一陳舊,學生不易于理解和接受。中職生喜歡挑戰,樂于創新。相較于沉靜接受,更樂于主動探究。講授法作為語文課堂中教學方式的主力軍有待商榷。
(四)教學評價方式單一
在語文教學的真實情境中,考試仍是主要評價方式。終結性評價方式強化了甄選功能,義務教育階段的“應試”傷害繼續“折磨”學生??是蟪晒π艿闹新殞W生不斷尋求過程性評價方式的運用和呈現。
二、中職語文優質課堂的建設策略措施示例
面對問題,唯有思考、探究、研究、解決方為正道。一線課堂問題的解決也使優質課堂的建設要求愈加明晰,為優質課堂的達成添磚加瓦。
(一)明確課程目標,明晰單元學習目標,明白教學目標。師生對目標的混沌是造成課堂成效低,學習效率差的原因之一。中職生語文課程目標注目、對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語文(第一冊)1對各單元的單元目標進行了清晰的闡述。如在教習第四單元“學語用文”時,單元目標在明確了注重語用能力的基礎培育的基本目標的同時,也強調了逐步體會“情隨事遷”的靈活應用。這一提高目標的達成則落在了本單元的應用文書——啟事的教學中。由此,筆者在教習招尋類啟事時,教學重點在于“掌握招尋類啟事的寫作格式及其要求”,教學難點設置為“會根據不同情境,擬寫規范的招尋類啟事”。在教學過程中,設置“融合專業開展寫作”的環節,引導學生在掌握招尋類啟事的寫作格式和要求后,能有所依據,靈活變通,擬寫啟事。引導學生明確“學什么”且“學到什么程度”。
(二)引導學生接受中職語文作為中職生學習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針對中職生忽視語文學習重要性的情況,通常,筆者在開學第一課,引導學生了解并明確語文與專業之間的關系,明確以語文學習促進專業學習。如在教習動漫專業學生的第一課時,“動漫與語文之間的關系”是該課主題。通過這些探討指導學生重新認識語文的功能,產生興趣,學出成效。
(三)改變教學方式,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首先,針對不同專業運用不同方法。筆者所在學校以烹飪與動漫為主打專業。在為動漫班級教授語文課程時,根據教材相機選擇文本內容,開展海報教學。如語文(第一冊)第六單元《懷抱祖國》,筆者通過設置主要問題,學生通過海報呈現學習內容,圖文并茂,既鍛煉學生閱讀文字的能力,也活躍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加強了學科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活化”文本,將文本語言、內容、觀點、情感等通過整合、優化,改變它原有的呈現方式,文本內容以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方式再現出來。另一方面,學生將專業所學學以致用,融合專業元素,一定程度促進能力的遷移。
其次,針對不同文體,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針對詩文作品,朗讀教學是常見且有效的一類教學方式。朗讀的本質是以傳達真摯情感為基礎的對詩文內容的理解。在教習現代詩經典作品《再別康橋》時,筆者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味詩人情感,初步掌握朗讀的基本技巧(輕重、停頓、語調、語速、語氣),并由此開展“徐志摩詩歌朗誦會”。朗讀活動的開展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朗讀興趣,訓練了學生的朗讀技巧,提升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助力學生“語言智能2”的發展。
最后,滲透教育戲劇因子,開展即興表演活動。將故事性較強的文學文本改編成課本劇,使學生對文本情節的認識更加立體,能更加深刻地領悟文本傳達的思想。教習《一碗陽春面》和《麥琪的禮物》時,在充分把握作品內容和情感之后,可讓學生圍繞某個情感主題(如感動、可惜等)自主選擇文本內容進行表演。在表演活動中,學生們借助各類人物形象,通過創設特定情境,假設自己為他人的情況下進行角色扮演,感性融入,發生正向的情感共鳴,藉此提升道德品質。此外,表演活動都是以團隊方式開展的,團體之間的競賽、觀摩又豐富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充滿趣味和挑戰的活動中學習建立或完善著自我概念3,學習和養成合作競爭意識,這對他們未來適應不同的社會生存競爭情境與職業需求大有裨益。
(四)恰切運用教育信息手段,豐富教學評價手段。在接受教育時,恰當的教育信息手段能夠引發中職生(新一代數字土著民)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習內容,增強學習效果。筆者曾在班級教學中嘗試運用一些教學APP,如“藍墨云班課”“超星學習通”。在啟事教學中,筆者依靠教學APP“藍墨云班課”開展了課前導學,課中一階、二階、三階活動以及課后檢測。在每一環節中,學習成果處在公開共享的狀態中,老師和學生可以進行評價,如點贊、打分、轉發等。這些評價行為激發了學生的活動參與興趣,一定程度上夯實了學生的課堂學習內容。
三、策略實施成效
兩年半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秉承教育信念,認真對待每一次課堂,雖磕磕絆絆,但亦有收獲。執教的班級語文成績有所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致提升。
四、反思
在運用策略優化中職語文課堂的實踐過程中,筆者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部分學生短期內難以完全把握新的教學方法,耗時,一定程度弱化了學習效果。學生對學習app運用的認知不夠,學習 app難以持續幫助學生進行學習等。也正是問題的出現和對問題得以解決的期待更加堅定了筆者繼續優化中職語文課堂的決心。
中職語文優質課堂建設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斷嘗試與探究。語文優質課堂應該是一個彌漫歡樂、產生智慧、完善人格的場所。師生在這個場域在場且相遇。不僅是眼神的相遇,更是思想的碰撞與交鋒。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 郝志軍.探尋優質課堂[J].人民教育,2018(21):61-65.
[3]陳小玲.初中語文詩歌朗讀教學研究[J].成才之路,2017(27):20-21.
(作者單位:上海市群星職業技術學校)
1 語文(第一冊)是指:語文.第1冊/喬剛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2 教育心理學家霍德華*加德納在其專著《多元智能》中提到人類的智能可分為九個范疇: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
3 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理論認為:“自我概念是指自己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探索自己應如何發展的概念。”自我概念是由內在發展,從而建立外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