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五千余載薪火相傳。習近平總書記曾說: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經歷了數個學術思想繁榮時期。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涌現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韓愈、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魯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
如此豐厚的民族文化,有對諸子學說的傳承與堅守,又有一代代后學對先輩的智慧與精神的接力和發展。
遙想當年,稷下學宮中,儒家弟子手持書卷,昂首吟誦。一句“朝聞道,夕死可矣”,展現了孔夫子對真理和信仰的虔誠追求;墨家學者粗布麻衣,扶危濟困,一聲“不能如此,不足謂墨”,淡薄天下名利。當道名兩家在“誰知魚之樂”命題中爭論不休之時,法家開始書寫“以法治國”的不朽篇章。
一眨眼,漢朝太學之中,儒學大師董仲舒,緊握手中的刀筆,橫掃百家,將儒學奉上神壇,尊之為治國經世的至高典范。漢武帝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一旦與治國理政、民生社會相碰撞,隨即產生輝煌的光焰,在這段時間,英賢輩出,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科學家,燦若星辰。漢武帝時期先后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建立了國際貿易體系,使中華民族第一次融入世界。同時,在那個輝煌的角落里,一位為歷史譜寫悲歌的崚嶒史家司馬遷,面對強權和厄運,他忍辱含垢,發憤著書,寫下一部成就“一家之言”的皇皇巨著 —— 《史記》。魯迅稱贊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當中華歷史進入一個敢于直言“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的強大王朝時,一群文人墨客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峨冠博帶,灑脫不羈,他們以特有的時代風貌,充分展現了“建安文骨”“魏晉風度”。緊接著,歷史的發展卻突然“變軌”——五胡亂華,衣冠南渡……蕓蕓眾生,歷經了長期戰亂苦難的無情折磨……直到楊堅平北征南,天下復歸一統。隋朝抑門閥,開科舉,三征高句麗,開鑿大運河,功在當下,利在千秋,卻因苛政太過,國祚不長。然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國力基礎,才有了后來“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的大唐,這是一個充滿詩意、繁華而浪漫的時代,出現了高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謫仙人李太白,出現了高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子美,還誕生了“文起八代之衰”的韓退之。
五代十國的戰亂紛爭,跨越了年代變遷,給各民族百姓都帶來無盡的痛苦。“杯酒釋兵權”意味著和平時代的開啟。北宋一代,文化日益繁榮,思想家輩出,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有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有“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張載有堅守自我遺世獨立的蘇軾。一時間,趙宋文化登峰造極。“靖康之恥”,宋室被迫南遷,然而,南宋文化依然昌盛;至“崖山之難”,宋王朝已然衰敗,文化隨之逐漸衰退。
在曾號稱“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的明王朝,還有苦苦追尋著“良知”的王陽明,有堅守“赤子之心”的李贄。縱然顧憲成寫下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千古絕對,卻也沒有辦法挽回那個曾經日月當空的明王朝的頹勢。
緊隨其后的是清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它的前期國力極盛,助長了帝王剛愎自用之心,閉關鎖國,最終被堅船利炮打穿國門,造成了中晚期漫長的屈辱歲月。而清朝的學者們卻能夠皓首窮經、焚膏繼晷,醉心于考據,雖不能經世致用,但“乾嘉樸學”也自成特色。《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這些大型的叢書、類書便是清一代文化昌盛的最好證明。侵略者擊碎了清朝統治者“天朝上國”的美夢。“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大臣們失敗了,堅持了百日變法的“戊戌六公子”們也失敗了。昏睡百年終須醒,中華民族綿延傳承數千載,從來就沒有放棄、從來就沒有服輸——“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于是,那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孫逸仙來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來了,“棄醫從文,搖旗吶喊”的周樹人來了……還有追求“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的胡適之等一批批志士仁人,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起了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直到有一天,石破天驚,一位劃時代的偉人毛澤東橫空出世,他領導一批有夢想、有抱負、有作為的中國共產黨人,歷盡滄桑,不屈不撓,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宏偉氣魄,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華大地又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數千年的歷史演繹中,多少仁人志士、文化巨匠闖出了一條條智慧之路,其閃耀的光輝猶如一盞盞明燈,指引著人們去航行;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就像一座座寶礦,吸引著人們去開采;其扛在肩頭的那一面面大旗更似一個個精神標桿,引領著人們去學習、校正和超越。
愿我們通過對先賢核心學養的探究,從他們的人生修煉中,體味人情的冷暖;從他們的求學經歷中,感受價值的提升;從他們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中,增進愛國的情愫;從他們的創新創造中,洞見未來之路!“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讓我們學習先賢、踵事增華、集智聚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本文節選自北京大學出版社新書《為學之道——中國先賢的核心學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