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玲
【摘要】寧陽縣第八中學位于山東省寧陽縣蔣集鎮駐地,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和不少農村中學一樣,近年來我們也面臨留守兒童增多、優質生源外流、教學質量提升緩慢等諸多困局,學校的發展曾一度步履艱難。長期以來,很多老師的思維也被外界輿論所“綁架”,談及當前教育發展的諸多困局,不少老師“怨聲載道”:學生不聽話、家長素質低、工作壓力大……將一切問題和矛盾的根源都歸咎于教育之外的客觀因素。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其實孩子的問題表現在家長身上,根子還要在學校自身找,一定意義上來說,家長素質高低與學校工作的有效與否是直接相關的。因此,提升農村家長素質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抓好新時期家庭教育工作是破解諸多教育發展困局的重要“法寶”。圍繞新時期家庭教育工作,我們以家長學校為平臺,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以新媒體的應用為手段開展了諸多有益嘗試,通過家校深度融合,提升家長素質,打造農村家庭教育的“升級版”。
【關鍵詞】融合;農村教育;家庭教育
一、更新理念,優化機制,增強家庭教育向心力
近年來,國家、社會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抓好家庭教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心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教育部制定并印發了《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全國婦聯等九部委共同印發《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對深化改革家庭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提出了具體要求,這為我們開展新時期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鮮明的理念引領和工作指導。
1.完善工作機制
為保障家庭教育工作深入實施,我們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辦公室,把開展家庭教育工作作為一項事關學校全局的戰略任務,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和年度考核內容,從學校履職的角度穩步推進家庭教育的實施。我們建立了家長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分管德育的副校長、德育主任、年級主任為成員的家庭教育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組建了各級家長委員會,形成了“學校主導、家庭主體”的家庭教育工作機制;建立完善了《家長學校章程》《家長學校管理制度》《家長委員會章程》《家長委員會管理制度》《家長委員會組織機構》等配套規章制度,形成了集教育教學、日常管理、評估激勵等于一體的管理網絡,有效確保了家庭教育工作的規范管理和高效運轉。
2.創新教學形式
在家長學校的課程設計方面,我們規劃了每學年四次八課時的培訓內容,將培訓定在開學初、期中考試后、放假前三個時段,根據不同時段特點確定教學主題和內容。組織形式方面,我們將重心下移,分學段教學,突出年級特點,針對性、時效性更強,將每次教學變成家庭教育的知識培訓會、經驗交流會、問題研討會、素養展示會、情感聯誼會,以靈活、新穎的形式增強家長學校的教學實效。此外,我們還對家長參訓率、男女家長參訓比例、家長反饋意見等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通過精細化的分析研究為教學提供更加精準的指導。
3.提升師資水平
為解決人才緊缺的問題,我們內部充分挖潛,選派骨干教師參加全縣家庭教育協作區教研,積極培育“本土專家”;加強“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建設,形成了以武翠華老師領銜的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專家團隊;此外還通過聘請經驗豐富的離退休教師、家庭教育專家及成功家長授課的方式,打造專兼結合、素質優良的家庭教育師資隊伍,為辦好家長學校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4.開發特色課程
課程是實施家庭教育的“軟性”載體,我們立足學校實際,結合不同年級、不同時段特點開發特色鮮明的家庭教育校本課程,構建內容豐富、功能完善、銜接緊密的家庭教育課程框架體系。目前,我們已經編印形成了《家庭教育政策與知識解讀》《家庭教育教案集》及《家風家訓》等配套課程教材,豐富了我校的家庭教育工作的內涵。
二、活動建構,融合創新,激發家庭教育源動力
“家庭是第一所學校,父母是第一位教師”。具體實踐中,我們按照“理念引領、活動建構、家校融合、創新驅動”的工作思路,以豐富的家校活動為支撐,全面推動家庭教育工作。
1.以活動為載體拓寬育人途徑
活動是最有效的工作載體,具體工作中,我們扎實開展了親子共讀、小手拉大手、千名教師訪萬家等系列活動,為家庭和孩子提供貼心服務;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面對面溝通;實施“家校聯系卡制度,一卡聯通家校,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動向;適時印發《致家長的一封信》,用書信架起連心橋;舉辦“校園開放日”,家長自愿到校考察、聽課、交流等。有了家校活動的破冰搭橋,家長能真切感受到學校的每項工作都是用心而為,潛移默化中會自覺與學校攜起手,連起心。
2.以家委會為紐帶推動家校融合
學校的大事小事,我們會主動接受家長和社會的監督;一些重大工作的決策,我們堅持召開家委會征求家長意見;一些重大工作的落實和實施均全程邀請家委會成員參與和監督;以家委會為紐帶,我們廣泛開展家長義教、家長義工等工作,家長進校園、進班級評教、監場甚至安保值班等成為學校的新亮點和新常態,學校由傳統的“單兵作戰”轉為家校融合的“全民動員”。
3.以家長學校為平臺提升家長素質
我們根據不同類型學生和家長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成功舉辦學困生家長培訓班、留守兒童家長培訓班、青春期學生家長培訓班等專題培訓班,為各類型家長提供精準化的幫扶指導;舉辦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讓成功家長現身說法,發揮優秀家長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了家庭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創新教學形式,實行“學校、年級、班級”三級授課,采取自學與集中輔導相結合、家訪與來訪相結合、常規教學與教科研相結合、全面指導與個別咨詢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學,有效促進了家長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內建外聯,廣辟資源,提升家庭教育影響力
我們立足實際需求,依托外部的豐富資源和靈活手段,拓寬家庭教育實施渠道。
1.加強課題研究
針對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我們始終堅持“問題即課題”的工作理念,組織精干力量進行課題攻關,完成了一批家庭教育研究課題,為推進家庭教育工作順利實施提供了理念引領和技術支撐。
2.加強資源整合
我們充分借助縣教育局舉辦的“圣鄰書院”大講堂、“家庭教育農村行”等活動契機,讓更多家長開眼界、受教育;同時加強與“山東省泰山教育創新研究院”的聯系,整合各類資源,為家長提供更加高端和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
3.加強線上互動
我們在學校網站開辟“家長頻道”,在微信平臺推送家庭教育文章,各年級、班級均建立了家長微信群,同時加強“親子共成長”公共服務平臺、“寧陽家庭教育”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家庭教育資源平臺的推廣和應用等,打破時空限制,讓家長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努力推動家庭教育從統一供給向私人訂制的轉變。
深入推動家庭教育工作以來,我外留學生逐年減少,家長參訓率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逐年攀升,我們的工作也贏得了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在學校建設、家長義教、假期補課等工作中都得到了家長的巨大幫助,優化了我校的發展環境。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按照教育局部署繼續抓好家庭教育工作,以學校為紐帶,牽手兩代人,幸福共成長!
參考文獻
[1]曾仲成.新時代我國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調查研究及對策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01):162+165.
[2]吳淑飛.淺談家庭教育對于農村學生成長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9(05):148-149.
[3]徐增蘭.談農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及應對策略[J].甘肅教育,2018(24):21.
[4]張明.農村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內蒙古教育,2018(24):23-24.
[5]馬仲良.新形勢下農村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8(22):110.
[6]魏會卿.家庭教育視野下農村家長的角色失調與重建[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1):191-192.
[7]李文強.農村家庭的教育現狀及家庭教育的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8(20):59-60.
[8]張兆曙,戴思源.中國農村家庭教育資源分配的“末孩優勢”及其影響因素[J].人口學刊,2018,40(05):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