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梅
摘 要: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往往存在著“一看就懂,一做就錯,一點就會”的問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缺乏相應的知識,而是缺乏解題的思路和技巧,找不到關鍵和突破口,從而無從著手分析。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顯得至關重要,本文從讀題意識的培養、靈活運用列表、畫圖、動手操作等多元化策略、構建數學模型、采用對比訓練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
“問題解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重點,也是一大難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培養下,以自己的知識基礎和認知基礎進行探索,掌握一定的策略。而策略的形成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它對于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多年的數學教學中我總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
一、強化讀題意識,增強信心
1.邊讀邊畫
讀題是解題的開始,讀題必須要讀懂題目,弄清題意。在教學中發現部分學生認真讀題的意識較為薄弱,往往一拿到練習題只是走馬觀花般地掃一眼題目或根本沒看完題目拿起筆就做,結果常常出現亂用運算符號的情況。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進行讀題的訓練,讀題時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即讀題時要大聲讀、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不讀斷句(逐漸過渡到默讀)。讀一遍后未能讀懂就再多讀幾遍,直到讀懂為止,并且邊讀邊把關鍵字、詞、句用筆畫出來,仔細推敲,耐心思考與分析,讓學生復述題目中的有用信息,講數量間的關系。學生經歷“以讀代審,邊讀邊審”的過程訓練,有利于避免“數學陷阱”、找出隱藏條件、排出干擾條件。
2.邊讀邊標
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對不能理解的字、詞、句添加不同符號,在一旁寫出批注來加以說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題意,快速而準確地完成審題過程。例:用一根長為96厘米的鐵絲正好可以做成一個長12厘米、寬8厘米、高多少厘米的長方體框架?學生在解決本題時關鍵在于能否理解96厘米是長方體的棱長總和,因此在讀題時為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可以讓學生將這個關鍵信息用筆標注出“總棱長”,對信息作出解釋。
二、采用情景模擬,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
1.列表整理
對一些復雜而紛亂的題目,孩子們總是會很茫然,抓不住關鍵字,手忙腳亂,無從下筆,甚至張冠李戴地用錯信息,用錯數字,審題一點也不清晰,這時我們用表格的方式,直觀地揭示題目中的各種數量關系,使題目變得清晰,審題有所突破,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例:公園里有兩塊空地,計劃分別種玫瑰和牡丹。玫瑰每棵占地1平方米,每棵6元,牡丹每棵占地2平方米,每棵10元,其中玫瑰種了82棵,牡丹種了105棵。種植這些玫瑰和牡丹一共需要多少元?本題信息比較多,讀一遍題后感覺有些亂,這時我們若用表格將玫瑰和牡丹的相關信息分類展示出來,題目中的信息和數量間的關系就變得一目了然了。
2.數形結合
在問題解決中畫圖是一種非常好的輔助方法,是一種對題目理解的過程。有些數學問題看起來數量關系非常的復雜,非常抽象,難以看懂。但是只要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把題目中的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用圖形直觀地展示出來,形成解題思路。
3.動手操作
小學生對空間圖形的理解有些難,在解決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時,為幫助孩子們快速而準確地理解題意,可以讓實物或學具走進課堂。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使抽象的空間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下主動探究解題策略。如:用8個棱長是1cm的小正方體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看它們的表面積各是多少?解決這題時,孩子們開始覺得很難想象,不知道如何完成,這時我拿出學具來讓他們在小組內動手擺一擺,他們很積極,通過合作快速而全面的完成了本題。又如:在一個長40cm,寬20cm的長方形鐵皮四角截去一個邊長是5cm的正方體,再折成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對于這類題,他們很難憑空間想象來完成,這時我讓孩子們自己讀題后動手折一折,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按要求在它的四角分別截出相同的正方形,截下后將它折成一個長方體,然后觀察折成的長方體,并在圖中標注出它的長、寬、高。
三、聯系生活實際,積累經驗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它們之間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留心與數學有關的生活常識,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我們就可以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降低難度。例:小華家7月份天然氣表的讀數是478立方米,8月份的讀數是506立方米,天然氣的單價是每立方米1.7元,小華家8月份應繳天然氣費多少元?課前讓孩子們對自家水、電、氣的收費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尋找收費方法,為本節課教學做準備。根據調查情況和老師的講解使學生知道“實際用氣量就是兩次的讀數之差”,再根據“實際用氣量×單價=總價”得出應繳費用。
四、加強對比訓練,形成反思
根據學生解題中常出現的錯誤,特別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應用題組練習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專項對比訓練,找出同類題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中發現問題,使學生對知識的可利用因素和容易混淆因素進行辨別區分。例:(1)一根繩子長2米,用了米,還剩多少米?(2)一根繩子長2米,用了它的,還剩多少米?完成本題時,學生必須弄清兩個的區別,第一個是具體數量,有單位,表長度;第二個是占總數的幾分之幾,是分率,沒單位,表示繩長2米的,它們的意義明顯不同。
五、結語
總之,培養學生數學問題解決題的能力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應落實到每堂課中,貫穿于整個數學教學的始終,教師必須有計劃,有意識地采用多種合理的、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考習慣,努力探索出更有效、更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樂至縣城東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