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達·庫爾班
摘 要:生活輔導教師作為德育工作者,不同于其他任課教師對某一學科負責我們既有對學生宏觀上的教育,同時也有對學生生活細節的指導,擔負著學生在校園期間的近乎家長的職責。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我們,本身就是對學校,對老師的信任,因此,作為生活輔導教師,就有義務,有責任照顧好學生的衣食住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生活習慣,使學生能茁壯健康的成長,所以作為生活輔導教師的我們肩負著教師與家長的雙中身份,其責任尤為重要。
關鍵詞:生活輔導老師;內出班;行為習慣
著名的心理學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確實如此,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教育他直接的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內出班學生12-13歲就離開父母、離開家進入66中大家庭,他們活潑,單純,年齡小,進入內出班會遇到 各種,“不會做” 和“不適應”有些孩子還會對學習喪失興趣,但生活輔導老師日常生活當中把學生看待帶自己的孩子或者弟弟妹妹一樣愛學生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真誠的關愛,及時的鼓勵幫助,耐心的指導下,給孩子及時樹立自信,克服困難,有效解決問。可以說是66中的生活輔導教師扮演父母的角色。
一、內出班學生的特點
內出班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代-青春期,身心上發生了很多變化。從生理上看,主要是身高、體重、胸圍等形態發生變化并各種激素的相繼增加,性器官、性功能迅速成長;
從心理上看獨立性有較大的發展,自尊心增強,喜歡跟異性交朋友,有的學生由于心理發展與生理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出現了緊張﹑焦慮﹑自卑、對抗情緒﹑逃避﹑說謊﹑破壞﹑暴力等不良行為。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中學生們對異性的生理構造和情感世界有一種神秘感,所以試圖通過戀愛來了解。中學生“談戀愛”問題早已引起學校、家庭、社會的關注。為了避免中學內出班的學生過早地陷入戀情的漩渦,首先我們應該正確認識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身心特點,依靠道德說教、積極疏導的原則培養中學生正確的興趣愛好,學會如何與異性交往,健康、快樂地渡過青春期。
二、培養內出班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一些具體措施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促進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礎。
(一)對照《內出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分析什么是好習慣,什么是不良習慣,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不文明的習慣性用語的形成受到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面的影響,有的學生非常庸俗非常不文明。對于這個問題我采用了多種形式,首先,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好習慣,什么是壞習慣,然后自己的行為跟《內出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對照發現 錯誤及時矯正。
參教至今,不知不覺在三尺講臺上已度過了24個春秋,在這24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每個學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如果教師能把握好,閃光點就會成為學生進步的起點,尤其是要善于發現頑皮學生的閃光點。我擔任初二(5)班的生活班主任,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班中每次打鬧的學生和違紀被扣分中都有阿不都克熱木江,經過多次批評教育,收效甚微。經過一段時間發現這個孩子喜歡管人也比較誠實,后來我把他選為402宿舍的宿舍長并多次跟他談話,這一招還真管用,每次宿舍公衛任務,交待給他后,他帶領同學們都能按要求完成。他逐漸克服了調皮、違紀的不良習慣并有了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從點滴入手,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幫父母干擦桌子、洗碗、洗抹布等這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在學校打掃教室衛生,幫助同學等都是小事,但正是這些小事教育我們養成不怕苦、不怕累、樂于助人、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的好習慣,在與家人和同學一起勞動的過程中尋找樂趣、加強交流、增進感情,這是平時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三)教師要身體力行,做出表率,用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
在學校里,生活輔導教師接觸學生的時間比較長,開展的日常活動比較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在學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鏡子、一本書。因此,我要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自身的素質。在工作中,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率先垂范。
本人從事生活輔導老師工作快一年了,這一年當中周邊發生的關愛學生感人的故事不少。剛開始緊缺二線教師的情況下帶了二線教師的任務。學生病了第一時間發現情況不管白天半夜不管自己多么累及時送醫院檢查,聯系床位日夜陪護,傳達學生母愛溫暖,自己在醫院手術室門口過夜的次數不少。學生家長還沒到的情況下家里做清單的飯菜送到躺在病床上的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并看到學生臉上的笑容感到幸福。
我作為一名生活班主任,要求學生做到的,我首先帶頭做到;要求學生講文明禮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人格,從不挖苦諷刺他們;和學生交知心朋友這樣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經成了一種無聲的教育。讓學生在無形中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相互監督,共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孩子天性好玩,好動,行為準則說忘就忘,以落實很重要。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督促,被扣分的學生和扣分原因落實清楚并班主任老師的配合下一周一次班會課時公布并情況嚴重的寫檢討,讓學生自己檢查自己的言行和一周的衛生紀律。同時,學生互相監督,使每個同學能明確責任:生活在這個集體中,每個同學要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另外,學生、教師相互監督,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從而養成好的行為習慣。這樣,經過督促反饋班風好轉被扣分的同學數量明顯減少。
(五)及時和班主任溝通,雙管齊下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與班主任隨時保持聯系,對孩子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矯正;進行經驗交流,與班主任共同探討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方法、好措施,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生活老師、如何使父母的良好愿望與孩子健康成長,順利成才的目標有效對接起來。
(六)讓學生學會為他人和集體擔當。
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其是否能夠排除第一性和本能。人,不僅僅要對自己和家庭負責,還要履行對他人、對集體的擔當責任。
學生的責任擔當,首先是指主動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身邊的事,做好今天的事。我們提出:不給別人添麻煩,就是替別人擔當。
(作者單位:烏魯木齊市第66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