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峰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就需要采用一些創新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自身的教學效果。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育中,教師通常需要采用一些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其中,比較法就是很重要的一種教學工具,教師通過在課堂上使用比較法,能夠更好地理清歷史脈絡,為學生展現更加清晰的歷史。
關鍵詞:初中歷史;比較法;運用步驟;途徑方法
在分析和闡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就經常使用歷史比較法這一方法,通過比較對比,學生會更加了解真實的歷史現象和各國之間的歷史聯系。所謂的歷史比較法,就是指將一些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放到不同的空間和時間中進行比較分析,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本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比較法的有效運用,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水平,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比較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類型
(一)橫向比較法與縱向比較法
所謂的橫向比較法,就是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事件進行比較,一般是國家之間的比較,比如在鴉片戰爭前的英國和中國的發展背景和所處時代,研究其中的區別聯系,從而發現鴉片戰爭的必然性。縱向比較的范圍則大一些,主要是指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發生的兩件事情,進行分析比較,探究事件結果產生的原因等,比如在比較五四運動和辛亥革命時,就是研究的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事情。
(二)宏觀比較法與微觀比較法
歷史中的宏觀比較法主要是指將不同時間發生的各種事件放在一起進行綜合性的比較,微觀比較法就是對于事件中的細節進行研究和比較。比如在研究中國在鴉片戰爭前后的社會變化時,運用的就是宏觀比較法,研究的是整個國家的形態變化。
(三)求同比較法與求異比較法
所謂的求同比較法,就是指比較兩個事件之間的相同之處,而求異比較法就是比較具有一定聯系的兩個事件之間的不同之處。比如在研究義和團運動和太平天國兩個事件失敗的共同原因時,用的就是求同比較法。而在研究幾次侵華戰爭對于中國社會性質的影響時,用的就是求異比較法。
二、比較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原則
(一)目標性原則
在歷史教學中,比較法只是一種教學工具,不能被當做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所有的教學方法應用都是以達到教學目標為前提的。教師在使用比較法時,要根據自身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以教學目標為導向開展進行。在運用歷史比較法時,要有清晰的應用目的,可能是為了區分事件之間的不同性質,或者是為了研究類似事件帶來的不同影響,總之要能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
(二)可比性原則
教師在使用比較法時,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用來比較的事件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這樣才有意義。對于用來比較的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聯系或是共同之處,這些歷史事物可以處于同一個平臺上,這樣的比較才有意義。
(三)科學性原則
在比較分析歷史中不同的事件和事物時,要保持一種科學的態度,客觀地評論總結歷史事件的相關規律和啟發,認識到事件中的教育意義。比如在分析新中國成立的原因時,不能過分地夸大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而忽略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辛苦。教師要保證比較過程的科學性,將最客觀的看法和觀點講授給學生。
(四)啟發性原則
在課堂中使用比較方法時,教師要起到一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作用,不能僅僅是單方面地講授知識,而是通過一些類似事件啟發學生,提高學生的思考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比較事件的異同。比如在講五四運動一節時,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沒有得到其他戰勝國一樣的待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國家的社會性質開始分析。
三、比較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步驟
(一)確立命題
應用比較法的第一個步驟是先確立命題,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進行選題,保證兩個事件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和可比性,能夠通過科學的分析得到一定的啟示,即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二)研究對象
比較法需要對兩個研究對象進行個案分析和總結,因此研究對象的選擇需要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應出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在研究同一時代的國家時,可以研究19世紀的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同處亞洲,卻有著不一樣的發展軌跡。
(三)綜合比較
接下來就是對選好的研究對象進行綜合比較,通過分析事件或人物所處的不同年代背景和國家地域,來總結出主要的異同點。歷史學科涉及到的研究范圍很多,包括國家的社會體制,領導人的態度觀念,群眾的思想文化等,都需要進行綜合性的分析。
(四)得出結論
經過多方面的綜合性分析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總結出結論,這樣學生更有印象,記得更加清楚。這些結論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在類似的事件上能夠得到一定的應用,體現總結的作用。比如在比較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時,可以從兩個事件所處的不同年代和背靜進行科學的分析,然后找出兩個事件失敗的共同原因和不同之處,從而體現國家領導人思想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兩個時代的政府態度、政治主張也發生了變化,教師可以將這些變化講授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異同。
四、結束語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育中,歷史比較法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歷史事件、人物之間的比較,能夠發現很多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具有啟發性的結論。教師在使用這一教學方法時,要注意事件的可比性和目的性,更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在分析事件時,也要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評價總結,得出具有啟發性的結論。通過運用歷史比較法,學生能夠更加了解歷史的真實情況,從而提升自身的歷史水平。
參考文獻
[1]仲欣欣.比較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9.
[2]張玉珂.“中外歷史比較法”在部編初中歷史教材中的運用課例[J].決策探索(下),2019(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