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云
摘 ?要:在我國總體法律體系中,民法總則是法律總體體系制定工作中的基礎環節和前置性工作。《民法總則草案》雖然體系完整、條理清晰,但其中還存在部分制度不完善等問題。《民法總則草案》中對監護對象的評判標準相對單一,自然人中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劃分范圍稍顯狹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中不包括特殊殘障人士以及生活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有欠妥當。本文探析民法總則“自然人”制度立法研究,探討完善措施。
關鍵詞:民法總則;自然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近年來,由于我國長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基本國策,減輕社會經濟壓力,降低了人口生育率。在減輕國家人口壓力的同時,也使得人口老齡化社會矛盾不斷加劇,老年人總體數量激增。在《民法總則草案》第二章自然人第二十條規定:“對于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責任。”,而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范圍劃定中,不包含能辨認自身行為,但因自身身體殘障問題物理行使自身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以及不便行使自身民事能力的老年人群體。這是現今自然人制度中存在的劃定范圍過窄問題,對保護弱勢群體問題上造成了一系列消極影響。
一、自然人制度具體劃分類別
(一)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在我國自然人制度劃分類別中,主體類別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具體劃分標準為年滿十六周歲以上,主要收入來源為自身創造的社會經濟價值,對自己的民事行為有著正常的判斷能力,精神健全。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具體劃分標準為公民年齡未達到法定規定年齡,以及公民達到法定年齡但由于自身精神問題無法辨認行為兩種自然人。上述兩種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有部分行使自身民事能力的權利。
(三)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具體劃分范圍為無行為能力的幼年人以及精神問題嚴重,完全喪失辨別自身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
二、監護制度現今存在的問題
(一)監護制度中監護人與被監護人兩者間的尊重問題
在監護人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過程中,對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財產和人身行為處于完全限制、看管中,忽略了還存有一定民事行為能力人,如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尊重問題,違背了監護制度的保護原則和制度理念,不利于對被監護人的真正保護。
(二)監護對象范圍稍顯狹窄
在我國監護人制度劃定成年被監護人的監護范圍上還相對狹窄。雖然近些年來我國頒布相應法律,保護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的權利,將兩者劃定為監護目標。但是,在相應法律規定中,缺乏具體劃定評定標準,實際成年人監護具體劃分工作之間的差異度較大,這些問題都不利于保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
此外,對于殘障人士的監護對象具體劃分問題上,也存在著劃定標準模糊問題。對精神疾病患者外其他身體缺失的殘疾人士以及智力上存在缺陷障礙的殘疾人保護力度不夠,監護對象劃分標準上也相對模糊,不利于保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三)監護人選任機制相對落后
目前,在我國監護制度中,監護人選任機制還不夠完善。例如,在老年人監護人選任工作中,由于當下我國主要家庭組成結構為4-2-1結構,老年人的直系晚輩親屬無力贍養與監護,不能很好承擔起老年人監護人的工作,致使“空巢老人”現象普遍存在。當今此問題普遍解決策略為老年人退休單位擔任老年人的監護人,這種選任機制不但造成了企業額外的經濟開支,不利于企業正常良好的運行,還存在著企業在老年人日常生活行為監管工作上的疏忽,很難承擔起應有的監護職責。
三、監護內容細化程度亟需提高
(一)人身監護細化
民法總則中雖然規定了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監護內容,但由于規定內容相對模糊,在實際監護過程中差異化問題較為嚴重。在監護人對監護對象的監護權利行使過程中,需要對具體監護內容加以細化。
在監護人對監護對象實際生活中的健康管理、監護對象自主意愿等幾方面常見內容加以恒定標準,針對成年監護對象和未成年監護對象的具體特點而針對性細化監護內容。
(二)財產監護細化
在監護人對監護對象所擁有財產監護問題上,各國的相關規定之間都存在很大差異。
在對監護對象財產問題上,大致分為兩種情況:第一,與被監護人緊密聯系的財產,監護人不得隨意處置;第二,未成年人財產監護準用的主要內容為純財產性事務。鑒于成年人監護和未成年人監護問題上的個人財產特殊性,法律也做出相應諸多限制,保護成年被監護人的財產安全和合法權益。
在監護人作出關于被監護人財產重大決定時,應需向有關部門批準,獲得有關部門準許后在尊重被監護人自身意愿前提下,處置被監護財產。
四、自然人死亡時間確定問題
我國對于失蹤人口的死亡確定時間問題上,在失蹤人的自然死亡時間與宣告死亡時間不一致時,以人民法院宣告的死亡時間為準。而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失蹤人口的自然死亡時間和法院宣告死亡時間由于不一致性,會對失蹤人的婚姻問題、遺產繼承問題以及社會制度保障問題上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失蹤人死亡時間確定問題上,應保留失蹤人親屬撤銷宣告死亡時間的權利,在失蹤人死亡時間證據掌握充足時,撤銷法院宣布死亡時間,充分尊重事實,保障相關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
(作者單位: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