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闖
摘 要:婚姻,是家庭孕育的基礎,是夫妻、親屬關系產生的本源,也是完成人口再生產最基本的組成因素。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社會離婚現象越來越多,因此現代婚姻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就顯得尤文緊迫,本文就將對此問題作一管錐之探。
關鍵詞:婚姻解除;問題;解決方法
在我國傳統婚姻觀念中,結婚是“合二姓之好,上以祀宗廟,下以繼后世”(《禮記·昏義》)的神圣事業,不止是男女之間的私事,更是兩個家族的盛世。古代中國的婚姻解除制度貫徹了濃厚的家族主義精神,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解除婚姻關系就變得非同小可,它不僅意味著雙方個人關系的破裂,更意味著男女雙方家族關系的緊張。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婚姻家庭觀念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當代的婚姻解除,不僅延續了古代的離婚原則,在此基礎上,也產生了順應新時代社會背景的制度。盡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的觀念在當代仍有遺留,但人們越來越重視理性的思考,婚姻自由原則深入人心。在古代“家天下”的社會背景下,婚姻解除原則對女性身心的壓迫無可厚非,我們不能全盤的否認,但也不能一味的照搬,研究古代婚姻解除原則的發展,是對傳統婚姻本質特征的揭示;探究古代婚姻解除原則的內容,是對傳統法律制度的進一步認知;借鑒古代婚姻解除原則的嚴格,是對我國離婚現狀的反思。
1 存在問題
1.1婚姻自由不等于婚姻肆意
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生活節奏的緊張,在高速發展的物質文化生活下,夫妻之間缺少溝通交流,女性脫離男性仍然能夠生存,彼此之間的相互依附性低,導致夫妻雙方感情不穩定,無法承受波折。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感情出軌應運而生,隨之出現“小三”、“小四”等一些敏感的詞匯,針對這樣的現象,社會上除了道德上的輿論譴責外,沒有任何硬性的規定阻止所謂的“婚姻自由”,婚姻肆意已經成為社會上的一大詬病。將婚姻自由認為婚姻肆意,以這樣的態度對待婚姻問題,注定無法獲得長久穩定幸福的婚姻。
1.2“一刀切”的拋棄傳統離婚原則
在婚姻自由的口號下,大多數人對于傳統的離婚原則不屑一顧,認為那是封建社會的殘留,與當今的社會背景格格不入,對它們采取摒棄的態度。“一刀切”的拋棄傳統的離婚原則,不僅是對婚姻的藐視,更是對感情的不負責,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風氣下,這種不負責的消極現象是絕對不能任其發展的。追隨時代的腳步本來無可厚非,但一味的追求而不反思過去,注定是要湮沒在歷史的長河當中,因此研究傳統的離婚原則,不僅是對古代社會本質的進一步認識,同時也是對傳統離婚原則精華部分的繼承,這樣的研究是積極的,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非凡。
1.3個人主義盛行
在古代家天下的社會背景下,家族利益被視為最高利益,而在現代,個人利益被推崇為最高利益,夫妻之間的爭吵離婚,伴隨著孩子成長,給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但這依舊無法阻止父母雙方離婚的步伐,因為在他們眼里,追求自身的美好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追求凌駕于一切,從而導致公共道德的缺失,破裂家庭中的孩子身心健康受到嚴重的侵害,依即使這樣舊無法阻止夫妻雙方各自追求自身的幸福。
2 解決方法
2.1提高離婚的難度
婚姻自由作為一種權利,不可能是絕對的自由,針對肆意離婚的行為,提高離婚的成本,強化離婚的程序性,是能夠有效地緩解當今離婚率居高不下的現狀。離婚的過低成本,使很多對婚姻不負責的夫妻將離婚作為一種游戲,隨著閃婚、裸婚等的出現,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更是為離婚埋下伏筆,適當的提高離婚的成本,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離婚,另外,離婚程序的簡化,也為想要離婚的夫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強化離婚程序,層層審查,對降低離婚率意義非凡,婚姻的肆意除了道德的譴責外,更需要國家的強制力去引導規范,不斷地完善法律法規,從而保障正常的婚姻自由。
2.2借鑒傳統離婚原則,規定有限的離婚自由
借鑒古代婚姻解除原則中的“三不去”制度,發展出新時代的“三不允”:一、在子女不同意的情況下不允許允許離婚;二、在雙方父母不同意的情況下不允許離婚;三、在不違背社會道德倫理觀的情況下不允許離婚。如果三方面產生沖突的情況下,要權衡他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力求找到利益的均衡點,在有限的離婚自由下,加強國家對婚姻解除的干預。借鑒和離原則,完善現代婚姻的相關法律條文,雖然傳統的和離原則不等同于當代完全自主的協議離婚,但依舊對現代的法律有積極的作用,法律的發展完善,就是不斷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過程。因此傳統的離婚原則是古人留給我們寶貴的東西,不能“一刀切”的將其拋棄。
2.3抑制個人主義,加強思想文化建設
個人主義盛行,使很多人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都隨性而為,不考慮后果,對于離婚也理所當然的認為是追求新的幸福,而不考慮其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小三”、“小四”正大光明,毫無顧忌,就連出軌都變得理直氣壯。抑制個人主義,加強思想文化建設迫在眉睫,這樣的社會詬病,理所當然的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存在的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將會消失,但是如果將希望寄于此,個人主義的社會風氣只會更加嚴重,離婚只會更加的肆意妄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東;構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責任的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2]氏;民主化模式與中國政治民主化路徑選擇[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社;“全球公民社會”的生成及文化意義——兼論“世界公民人格”與全球“公共價值”意識的內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鈺;可喜的人生角色轉換——從《紫色》解讀美國黑人女性意識[J];長春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5]營,儀喜峰;行政法理論基礎比較研究[J];當代法學;2004年01期
[6]平;簡析政治文明與道德的相融互動[J];道德與文明;2002年05期
[7]萍;淺析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教育主權及其維護[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版);2004年03期
[8];建構論唯理主義與進化論理性主義——一個解讀“科玄論戰”的新視角[J];東南學術;200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