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煒 沙潤桐
摘 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導下,國家對于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高校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符合高校工作實際。結合當前高校“雙創”人才培養開展實施現狀,論述高校開展“雙創”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并提出中外合作辦學環境下高校“雙創”人才培養實施路徑,以期為深入持續開展“雙創”人才培養工作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培養路徑
1 引言
創新創業是新時代背景下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的重要驅動力。在國際復雜環境下,如何培養優質“雙創”人才已成為我國教育業亟需突破的難點問題。2015年,國務院連續頒布《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對“雙創”人才培養的任務和措施作出具體安排,為高校開展“雙創”教育工作指明方向。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是各高校開展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的熱點趨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當前高校辦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潛在擁有的國際優質資源對于“雙創”人才培養將會起到重要促進作用。基于此,本文就中外合作辦學環境下各高校“雙創”人才培養展開探討,主要分析中外合作辦學環境下各高校“雙創”人才培養的必要性,指出高校“雙創”人才培養存在的短板,并據此提出培養路徑,以期提升“雙創”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科學依據。
2 高校“雙創”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2.1國家宏觀戰略實施的必然需要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的動力。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及產業變革正蓄勢待發,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為中國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但當下國際環境復雜、競爭異常激烈,良好機遇也帶來各種挑戰。惟有改革者方能前進,惟有創新者方能強大,惟有改革創新者方能取勝。在此背景下,李克強總理向全社會發出號召,通過釋放全民雙創潛能,激發社會“雙創”活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良好社會氛圍,掀起創新創業浪潮。2016年5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正式發布,該文件明確提出在全社會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推動創新創業載體的建設和完善。高校必須充分發揮“雙創”人才培養的陣地作用,緊跟時代步伐,緊貼政策走向,不斷提升“雙創”人才培養質量,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綜合國力的發揮更多力量[1]。
2.2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已步入并將長期保持新常態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發展失衡所導致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給不足,這對我國創新力水準提出更高要求。智力資本是新經濟時代直接且重要的生產要素,對社會分工、就業、技術創新、管理效率等有明顯的社會價值。“雙創”人才培養作為智力資本積累和培育的重要途徑,培養更多“雙創”人才需要獲得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2]。近年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數量已得到顯著提升,但人才能力和層次仍難以匹配經濟社會現實需求。鑒于此,高校必須全面系統思考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如何通過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與傳統育才觀念相融合,主動開展“雙創”教育,尋找滿足新時代背景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雙創”人才培養模式,以實現“雙創”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
2.3高校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高校的競爭力主要受其人才培養質量影響[3]。近年來,我國高考人數總體呈下降趨勢,由此引發的高校生源競爭愈發激烈。高等教育改革、“雙一流”建設等促使高校更加重視教育內涵,更加注重人才質量。但目前部分高校過度追求規模大、專業全,致使學校有限的教學資源、配套設施難以惠及每位學生。一方面易導致特色人才供給量不足,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和“雙創”能力的培養,嚴重影響人才質量,降低其社會競爭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下,深入推進“雙創”教育改革既是高校的光榮使命,同時也是高校發展突破的重要契機。高校應將“雙創”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進一步改革,補齊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短板,造就滿足新時代社會需求的高質量“雙創”人才,以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4]。
3 中外合作辦學環境下高校“雙創”人才培養路徑
3.1樹立正確“雙創”教育理念
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對于“雙創”教育的認知存在偏差,部分教師認為“雙創”教育即是通過課堂向學生傳授“雙創”知識、介紹“雙創”典型案例,忽略了實踐的必要性。這種觀念忽視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扼殺學生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主觀能動性,難以長期開展。“雙創”教育的本質是強化高等教育內涵建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能力,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一批高水準人才。因此,高校需結合“雙創”教育理念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將培養重點由注重理論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創新實踐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同時高校也應結合本校辦學優勢,突破“千校一面”人才培養格局,創新“雙創”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學生內生動力,開展多樣化、個性化培養。
3.2完善“雙創”人才培養教學體系
教學體系建設與完善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雙創”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建設具體內容主要如下:
1. 建設與完善“雙創”課程體系
“雙創”人才培養是建立在傳統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基礎之上。第一類為“雙創”基礎課程。該課程主要由必修課和選修課組成,目的是為讓學生了解“雙創”并獲取開展“雙創”所需基礎知識。第二類為“雙創”專業核心課程,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國內外關于開展“雙創”的先進技術與方法。第三類為“雙創”實踐課程,主要面向有意開展“雙創”的學生開設。該課程是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在實操過程中理解與感悟專業課程中所學到的方法理念。第四類為“雙創”全真模擬課程,是面向正在創業的學生而設置,目的是通過全真演練模擬出創業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讓學生在演習中探尋解決方法以提升“雙創”能力和素質,從而提高創業成功率。
2. 打造專業“雙創”師資隊伍
“雙創”師資隊伍建設關乎“雙創”人才培養計劃能否高質量完成。除了在本校及外國合作院校選拔一批“雙師型”教師承擔課程教學任務,也可邀請國內外著名企業家、創業投資人等組成創業導師團,建立 “校內‘雙師型’授課教師”+“校外‘實戰型’創業導師”師資隊伍。
3. 大力開展“雙創”教育培訓
為激發學生開展“雙創”的主觀能動性,在全校范圍內營造“雙創”氛圍,應定期組織創業導師開展“雙創”主題講座與培訓,為學生提供幫助,指導突破創業瓶頸,同時也鼓勵外教參與指導學生“雙創”項目,學習國外“雙創”成功經驗,多元開展“雙創”培訓。此外,除了對學生開展培訓,校內老師也需定期開展“雙創”能力培訓,如參加SYB創業培訓項目,了解國內外經濟社會科技發展動態,提升自身“雙創”素養。
3.3探索國際型“雙創”人才培養新機制
國外大學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重要合作伙伴,高校應充分利用項目帶來的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合理引進國際先進教育理念、教學質量管理和保障機制。因此,高校需加強與國外大學的合作深度,同時聯合國內外合作辦學企業共同組建教學指導委員會,通過深入調查社會需求,共同協商確定中外合作辦學環境下“雙創”人才培養體系,制定合理高效的合作辦學課程體系,使人才培養與創新創業緊密結合。“雙創”教育對于學生實踐要求較高,在培養過程中,除了保證理論知識的學習,還需將創業實踐作為課程列入教學計劃之中。除了開展創業計劃書比賽,高校還應利用合作辦學平臺聯合國內外企業搭建創業實踐平臺,建立高校與國內外企業長效合作機制,為學生提供多元創業實踐機會,同時給予適當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引導師生主動開展創新創業項目,實現“雙創”實踐教學的多樣性和實效性。
3.4健全“雙創”教育質量考評機制
教育質量是衡量學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保證“雙創”教育質量,提高“雙創”人才培養效率,高校必須從教學內容、平臺建設、實踐訓練、教學效果等方面采取質量管理措施,加強過程管理,把控人才培養質量。除了開展校內自我評估,高校也可通過第三方考評“雙創”教育質量,并結合質量評估報告綜合評判質量現狀,針對出現的缺陷要及時制定解決方案,盡早補齊短板,以此促使高校“雙創”教育持續良性發展。
基金項目:南寧師范大學旅游與文化學院教改項目: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18LYJG04)
參考文獻
[1]胡海山, 杜文博, 陳平.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路徑探析[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7,34(9):27-29.
[2]劉德才. 地方高校書院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 中國成人教育, 2018(24):67-69.
[3]王紅艷. 地方高校“雙創”人才協同培養模式探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7(03):162-164.
[4]王占仁. 高校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爭論與反思[J]. 教育發展研究, 2015,35(Z1):113-119.
作者簡介
陳煒(1977-),男,廣西桂林人,南寧師范大學旅游與文化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旅游文化研究;沙潤桐(1994—),男,江蘇鎮江人,南寧師范大學旅游與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旅游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