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化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是實現國家高素質人才培養戰略的重要條件。因而需要高校加強對學生心理方面的教育,促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基于此,本文主要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途徑進行重點探討。以期能夠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途徑
由于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高低會對其后續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另外,在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如果大學生無法保持正確的心態,則會對自身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影響。因而作為高校,有必要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根據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所存在的問題,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還要對現有的心理健康模式和手段進行創新,以此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觀,為自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1學業壓力的不斷增加
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習積極性不高。實際調查顯示,部分大學生所就讀的學校或專業并不是自己自愿選擇的,因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1]。另外,在大學期間所遇到的優秀人才,還會出現一定的失落心理和渭南情緒。長期下去,會缺乏學習知識的動力;而是,多數學生對大學課堂教學中所使用的授課方式明顯不適應。這是因大學階段更加注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主要以啟發式、自主式來讓學生學習。有些學生由于所使用的學習方式不適合或不適應,導致其壓力不斷增加。從而影響其學習專業知識的情緒。
1.2依賴心理
多數大學生進入高校后,明顯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且存在較為嚴重的依賴心理。這些問題主要出現于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中。導致學生出現這種心理問題,主要是以因從小受到父母的溺愛而造成的。這使得學生在遇到問題上不懂得如何處理,嚴重時可能夠會做出比較極端的行為[2]。這必須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3偏執心理
這種情況主要表現在大學生擇業就業的階段中。學生所存在的偏執心理就是追求公平,而在實際擇業過程中所遇到的社會風氣,經常會產出不公平的感覺。如果不進行有效引導,難免會產生心理陰影。促使學生在就業中無法對自身的心態和就業目標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對于這樣的偏執心理,會對大學生未來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需要高校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
2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途徑
2.1發揮心理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
對于高校而言,推動大學生素質教育發展是其教學工作的重點。而在素質教育中,高校可從大學生心理健康入手。之所以樣做,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在專業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3]。為了能夠有效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進行,高校在實際教育工作中,首先要堅持正確的教育理念,即:以人為本。期間,還要注重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理解學生的理念,并對其進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動。這樣做,不僅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大學生心理狀態,同時還加深師生之間的關系。
2.2注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傳統模式
針對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應用,高校可結合具體情況進行構建,以此能夠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具體有以下三點:一是,教育發展模式的取向。簡單來說就是按照要求,將課堂教育、日常教育和圖書館教育等方式進行有效融合,以此能夠為高校大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培養學生意志力;二是,醫學模式。對于這種模式主要應用于心理障礙嚴重的大學生[4]。通過聘請醫生來對患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咨詢和服務;三是,綜合教育模式。也就是應用綜合式教育方法。主要包括醫學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和社會教育模式等。
將這種教育方法應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僅能夠幫助大學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還在緩解其心理問題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2.3合理應用現代化網絡和信息技術,以此實現網絡心理教育
信息時代的到來,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平臺。特別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學校能夠在網絡信息技術的使用下,為學生建立相應的心理網站。在此網站中,通過對相關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對學生開展具體的活動,如心理測試、心理咨詢和心理電影等。這樣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校所給予的關懷。此外,高校還可借助其他方式,即微信、百度貼吧以及微博等在線溝通的方式,充分體現出網絡平臺所具有的優勢。通過這種方式,有效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網絡平臺具有可匿名的特點,所以能夠對學生隱私進行較好的 保護。這樣學生能夠以匿名的方式手與心理教師進行深入交流和溝通。
3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會對自身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因而需要高校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所存在的問題,針對性的實施心理教育。以此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此同時,高校還要對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創新。對于如何創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從發揮心理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傳統模式、合理應用現代化網絡和信息技術,以此實現網絡心理教育入手。實踐證明,通過這些方式,不僅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同時還極大的滿足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毛俊青.淺析高校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完善途徑[J].山西農經,2017(16):18+26.
[2]趙婷.自媒體視域下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研究[J].理論觀察,2017(06):127-129.
[3]唐婷婷.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途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5,1(07):38.
[4]李文剛,蘇媛媛,郝磊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路徑研究——基于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的視角[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5(02):28-30.
作者簡介:
陳鈺瑋,女,1991.11.23出生,工作單位:西安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食品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