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婷 任云麗
摘 要: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們社會責任意識的強弱程度直接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然而在新時期,他們受到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其社會責任意識呈現出增減并存的趨勢。因此,明確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意義所在,了解他們當前的社會責任意識狀況,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此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新時期;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1 新時期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概述
社會責任意識是指社會成員對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職責、義務和使命的自覺意識,它要求社會成員除對自身負責外,還必須對他所處的集體及社會負責,能正確處理與集體、社會、他人的關系,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體現。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是個體對與其有聯系的客體做出相應遵待及法律要求的心理意愿,以及將這種意愿轉化為實踐的自覺意識。這種意愿與自覺意識主要分為三個層面的表現:一是個體能自覺意識到自己所應負的責任,并對于履行這些責任具有心理上的認同與滿足感;二是個體能在沒有履行相應責任時能感到一種內心的自責與內疚;三是個體對于可以選擇是否履行的責任仍有積極履行的自覺意識與承擔相應結果的擔當意識。
2 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意義
社會責任意識是大學生個體核心道德素質的集中體現。責任作為道德素質的核心要素,在整個道德規范體系中居于最高的層次,并統攝著其他道德要素。換句話說,有道德就是能自覺履行責任,有道德的人就是自覺履行責任的人。《論責任》中把責任作為道德的基本元素:“官德、師德、醫德、商德、藝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都以責任為基礎,為前提。”因此,缺少了這一基本元素,也就無“德”可言。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對實現大學生自我價值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2.1有利于實現大學生的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是指在個人生活和社會活動中,自我對社會作出貢獻,而后社會和他人對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肯定關系。包括人的尊嚴,和保證人的尊嚴的物質精神條件。自我價值的實現必然要以對社會的貢獻為基礎,以答謝社會為目的。
具備社會責任意識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個人的自我價值可以反映個體在社會當中所處的地位和貢獻。那么個人價值如何去衡量?其標準就是看個體對社會的貢獻與參與,以及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具備較高社會責任意識,可以幫助大學生較快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第一,社會責任意識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功能,指導、控制和調節大學生的社會行為。為他們指明方向,使他們明確“對什么負責”、“對誰負責”。第二,社會責任意識具備一定的強制性功能。這一強制性特點能夠幫助人們有效克服惰性,激發他們的積極性。第三,責任意識與權利意識具有一定的共性,這一共性表明一個人在為他人、為社會盡責的同時,也獲得了他人、社會為其提供的幫助和服務,即享有社會經濟發展成果以及國家和社會所賦予的各項權利。大學生在得到基本權利保障的基礎上更促使他們更好的成就自我,實現自身價值。
2.2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大學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精英、輸送人才的動力源。如果當代大學生都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都能以社會發展和民族振興為己任,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就更有希望,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諸如“讀書無用論”就業問題、心理問題等都會迎刃而解。社會責任意識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社會責任感缺失是導致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大力倡導集體主義精神,抵制個人主義對人們社會責任感的腐蝕,不斷消除不和諧的因素,逐步實現社會的和諧。
3 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對策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這是一個新的歷史定位。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以科技和經濟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是國際競爭核心。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人才成為各界爭奪核心的同時也面臨著高要求、高挑戰。要想使他們抓住機遇,適應時代發展,恪盡職守地擔負起新時期賦予的歷史重任,就必須培養和強化他們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意識。
第一,要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激發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首先要大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樹立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正確判斷世界發展趨勢,深入了解中國國情,深切關愛祖國的前途和命運,不負時代重托和歷史使命,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發揮聰明才智,建設祖國、報效祖國。
第二,引導大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樹立集體和團隊觀念,培養社會責任感。社會實踐是人的道德品質形成發展的客觀基礎。大學生通過實踐,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培養集體觀念和團隊合作精神,密切集體與個人的利益關系,增強主人翁責任感,自覺承擔責任,履行義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責任意識,啟動了個人內在動力,才能進一步上升為社會責任意識。
第三,注重誠實守信和感恩教育,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誠信屬于道德范疇,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對人的誠信要求越來越高。在誠信時代,就是讓守信用者享受誠信的回報,讓不守信用者自食苦果。同時要培養大學生知恩、感恩意識。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進而形成報效國家、報答社會、報孝父母的責任意識。
總之,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共同努力,通力協作。社會是大學生成長的外部環境,社會風氣、價值導向和傳播媒體對大學生影響深遠。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不僅要通過教育來實施,更要通過制度來保障。社會應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各種責任制度,揚善懲惡,弘揚正氣,促使社會成員勇于擔當責任;家庭教育要突出對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父母應發揮表率作用,培養孩子對自己負責、對他人和社會負責的能力;學校要不斷完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建立健全大學生責任意識的評價監督機制,努力為社會輸送品德高尚、勇于擔當的高素質人才。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廳2017年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與實踐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201706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李小霞.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研究[D].遼寧大學,2017.
[2]史穎超.試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