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詠
摘 要:漢語拼音作為教學內容進入基礎教育已有60年,漢語拼音的學習對中國語言文字的學習有著重要作用。但漢語拼音教學的定位在60年中不斷發生變化,而教學定位關系著教學手段和教學目標,因此,在教材改革的背景下思考漢語拼音教學的定位,明確漢語拼音的重要性、工具性。對拼音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漢語拼音教學;教材改革;教學定位
從1958年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正式通過并公布《漢語拼音方案》開始,小學生入學的第一課就是學習漢語拼音。1992年大綱對漢語拼音作了這樣的說明,“漢語拼音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幫助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 2000年修訂大綱對漢語拼音的定位是,“能利用漢語拼音識字、學習普通話。”60年來,漢語拼音不僅發揮著規范普通話的作用,還幫助中國人民提高識字率。走進信息化時代,漢語拼音的使用更新了中文圖書的索引技術,改革了計算機漢字輸入法,甚至中國進入現代化社會后的國際交往、科技智能的發展,都離不開漢語拼音的使用,可以說,《漢語拼音方案》在促進語文教育、文化發展、科技發展方面都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在語文教育領域,作為小學老師,則更能感受到漢語拼音的重要地位,以及漢語拼音對小學生提高識字閱讀能力的重要作用。閱讀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容之一,因此,漢語拼音教學又是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根基。在小學階段,識字教學的方法雖然很多,但若離開了漢語拼音的幫助,識字效率必然是不理想的:一、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老師能通過拼音指導學生正音,學生只要掌握了拼音,在課后也能自行拼讀,加強對生字發音的記憶。二、漢字里面還包含了不少多音字,多音字的學習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如果沒有漢語拼音的幫助,要區分多音字的不同讀音與不同用法是很困難的。在漢語拼音的幫助下,老師能指導學生通過讀音與字義的聯系,分辨多音字不同讀音的用法。例如“扇”,作動詞時讀“shān”,可組詞為“扇風”;作名詞時讀“shàn”,可組詞為“風扇”。三、小學一年級~二年級的課內生字學習數量在1600左右,其中會寫是800個左右,而部編新教材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要求明顯增加,到小學的中學段(三~四年級),已經要求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背誦優秀古詩文50篇,并且要求學生有獨立識字的能力。如果僅僅只靠一、二年級積累的1600字基礎,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是很難提高的,甚至達不到課外閱讀量的要求。但學生只要掌握了漢語拼音,就能學習使用字典等工具書,遇到不認識的字,也能自己念出來,提高了識字效率,為小學中學段的課外大量閱讀奠定了識字基礎。可以說,對漢語拼音教學的定位,首先應認識到它是小學教師必須完成的重要教學任務。
2016年部編版教材對漢語拼音教學進行了改革,拼音學習放在了漢字學習之后。但這并不意味著漢語拼音的教學不重要了,而是從更切實的角度出發對漢語拼音教學進行定位:漢語拼音不是學習的目的,而是學習的工具。這樣的定位首先是符合實際教學背景的,隨著國家教育、文化水平的發展,孩子們在小學入學前就有了少許的識字基礎,將識字課放在拼音前面,有利于幼小銜接,降低學習難度。而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漢語拼音又是無意義的圖形符號,不容易理解記憶,再增加一些拼音規則的學習要求,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部編版教材對漢語拼音的兩大改革也是從這樣的定位出發的,一是對教學目標的改革,不再要求學生必須背誦默寫拼音字母表、音節表,發音方法的教學也適當較低難度,學生只要發音正確,能掌握拼讀方法即可。二是對教材內容編排的改革,除了先識字,后學習拼音的變化以外,在拼讀教學的部分,教材選取了更為常用的音節,在課文教學部分,教材的編排也方便學生將拼音的鞏固和運用融入課文學習中,形成有機的互動整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漢語拼音是學習的工具,也就是學生跋涉于識字之路的“拐杖”、打開閱讀之門的“鑰匙”、行駛寫作之船的“槳帆”,教師就不能將漢語拼音教學與其他教學內容割裂開來,同時,教學手段又必須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一、字母識記與兒歌誦讀相結合。兒歌能結合教材的插圖內容編寫,誦讀起來有韻律,朗朗上口,便于兒童識記拼音字母,例如:“女孩的辮子a a a,公雞的嘴巴o o o,湖上還有大白鵝,映在水中e e e。”二、拼讀練習與識字教學、課外閱讀相結合。課內學習的內容大多是短時記憶,教師要讓學生有重復記憶的機會,使知識得到及時鞏固。因此,初步掌握拼讀方法后,教師可以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自行拼讀、猜讀生字,并且讓學生開始注音的文本閱讀。童話、故事、寓言等閱讀文本有趣、淺顯,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能主動嘗試自己拼讀。將拼音教學融入兒歌誦讀、生字教學、課外閱讀等活動中,能達到的效果就不僅僅是提高了拼音教學的效率,同時,也發揮了拼音作為“拐杖”和“鑰匙”的作用,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提高識字、閱讀能力。三、拼音書寫與寫話、寫作相結合。識字數量的限制必然制約學生在寫話、寫作中的語言表達,而拼音卻沒有這個限制,在低學段的寫話和中學段的寫作中,教師應允許學生使用拼音書寫沒有學習過的漢字,對學生的語言表達更自由。
拼音教學要從切實的角度定位,在語文教育中,它要成為學習的工具。但漢語拼音不僅僅存在于語文教育,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它便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作用,逐漸成長為識字、閱讀、生活交流、學術研究、信息智能發展等的工具,而它的工具性成長還未停止,更多的功能和使用領域依然有待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