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欣
摘 要:近年來,兒童虐待這一現象屢次出現在社會熱點話題中,其中“南京虐童案”更是引起眾人的關注和思考,因此兒童虐待問題也成為社會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主要探討兒童虐待事件的起因,闡述我國兒童虐待現象的現狀、成因及社會工作介入的困境,并從家庭、個人、學校、社區、社會組織等方面分析和研究社會工作介入受虐兒童的方法,以期形成較為合理的解決方案參考。
關鍵詞:兒童虐待;社會工作;社會生態系統理論
1 什么是兒童虐待
“南京虐童案”僅是社會上對兒童使用家庭暴力的一個縮影,根據相關部門的一些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約有40%的兒童遭受過嚴重的虐待,種種數據折射出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保護的不完善。此外,對虐童行為責任追究的不利,更是當今法治的一大考驗。
對“兒童虐待”這一概念進行界定是探討介入和干預兒童虐待事件的前提。目前學界對于“兒童虐待”這一概念并沒有統一的界定,主要是因為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受不同文化的影響,人們對孩子受何種傷害到何種程度可以被稱為“兒童虐待”有不同的認識。
根據各種對于“兒童虐待”概念的界定,學界目前對于兒童虐待形式的分類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中一種是將兒童虐待分為身體虐待、性虐待、精神虐待及各種形式的疏忽四類,另一種分法是將兒童虐待分為虐待和疏忽兩大類。雖然當今社會對于這兩種分類方式存在較大爭議,但其對于進一步探討兒童虐待的風險因素也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2 中國兒童家庭虐待事件的處理
以“南京虐童案”為例,目前中國對于兒童虐待事件的處理較為生硬。具體有以下幾點:
第一、事件最開始是由老師發現,老師直接向公安局反映。雖然社工的概念已經在全國大力普及,但是在處理此類事件時,人們的第一反應還是選擇報警,而出警、拘留等流程無形間浪費了很多資源。若老師的第一反應是聯系當地社區社工,接著由社工負責連接各方,或許是更加有效的做法,這也是本文想要闡述的一種援助方案。
第二、虐童事件的界定。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選擇批評教育和在什么情況下選擇批捕,這同樣是個問題。養母李征琴同樣有自身的權利,她對于兒童施某確實存在毆打行為,但是考慮到其出發點以及施某的受傷情況,以故意傷害罪的罪名批捕養母是否過重。
第三、同樣是量刑過重。李征琴的最后判決是有期徒刑六個月,那么施某在這六個月中誰來照顧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若判處一定時間的社區服務是不是更加合適,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由此可見,無法可依是目前中國兒童家庭虐待事件處理的一大困境。大量資源的浪費、不合理的量刑、不完善的法律制度等導致了中國的兒童家庭虐待事件處理不夠成熟。
3 我國兒童虐待的社會工作介入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將生態系統劃分為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宏系統以及長期系統,構成了生態系統理論的系統模型。微系統,指個體直接接觸的系統,比如家庭、學校、同伴群體等,對個體的影響深遠,往往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特定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和人際關系模式;中系統,指個體所處的不同微系統之間的聯系與互動,如家庭和學校、父母與同伴之間的互動;外系統,指個體不直接參與但會對微系統產生一定作用的外圍系統,如父母的工作單位、學校的領導機構等;宏系統,指個體成長所處的整體社會環境,并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個體的成長經歷及感受,如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社會階層、經濟結構、文化模式、法規政策等;長期系統也稱歷時系統,指在個體發展中所有的生態系統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強調各生態系統的變遷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例如隨著時間的變化微系統中可能會有弟弟妹妹的出生、父母可能會離異等。
作為國外社會工作領域中的一項重要實務理論提醒社會工作者在兒童家庭暴力中應當從更廣闊的社會情境出發去理解案主的問題并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而社工在解決兒童家庭暴力事件時應當大致扮演六個角色與會者、使能者、中介者、調解者、倡導者、監護者。
解決中國的兒童家庭暴力事件首先需要不斷擴大一線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
面向兒童和家庭積極開展預防性、支持性服務項目,如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開展自我保護知識的教育、對家長進行親子關系教育等,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由專業社會工作者來提供服務。當面對兒童虐待案件時,應由社會工作者配合協助公安、司法部門深入家庭進行調查,提供針對性的個案服務,有需要時進行轉介,最終結案。此外,對于寄養家庭中的兒童,社會工作者應定期走訪,確保兒童在寄養家庭中得到適當的照顧。如在當前未成年人保護中心試點推行過程中,應大大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兒童保護中的作用,通過其與社區居委會、學校建立密切關系,及時發現處于困境之中的兒童,并為之開展有針對性的個人服務和家庭服務,通過提升家庭能力,最終保障兒童的權益。
4 結語
綜上,兒童虐待事件日益突出,因此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對于處理相關事件具有重大影響,但是從以上分析來看,社工的介入較為失敗、不完善的法律制度等原因導致兒童虐待事件的處理手段停滯。社會工作者要發揮社會工作專業特性和專業優勢,及時有效地介入到兒童虐待的案件之中,為受虐兒童提供專業的服務,同時也保護施暴者其本身具有的權利。政府則 政府需切實承擔起兒童保護的主要責任,日益發揮主導性作用,促進法律政策的完善,建立、健全兒童保護行政管理體系,保障專項資金的配備,推行強制報告制度,引進專業化服務。家庭、學校、社區、政府、社工以及法律執行機構應當是個相聯系的結構,由政府主導,由社工串聯,由法律執行機構保障讓社區與學校加入進來,這樣才能切實治理兒童家庭虐待事件。
參考文獻
[1]唐成:《我國受虐兒童的社會工作介入》,勞動保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