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孜
摘要:伴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大環境的高速發展,觀眾的審美需求發生了改變,這對于電影產業來說是一次新的挑戰,在此前提下現代電影的發展就有許多值得思辨的地方。三十年代電影作為中國電影探索道路上的變革時期,可以為現代電影的藝術探索之路提供寶貴經驗和思路。
關鍵詞:三十年代電影;審美需求;藝術性;商業性
一、30年代電影的探索之路
30年代中國時代的變革同時也帶來了電影產業的變革,從1932年的左翼電影運動興起,到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前的五六年中,中國電影迎來了空前繁榮的局面。(1)這種繁榮一方面來自于國內政治形式的動蕩所導致的人們心理狀態的變化,中國電影界覺醒,摒棄初期鴛鴦蝴蝶派作品和武俠神怪影片,開創了中國電影的革命現實主義。另一方面國際上一系列的技術進步(比如有聲電影的出現)和電影經驗開始涌入中國,由此推動了電影藝術技巧的大力發展。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電影歷史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代。
在“30年代電影”的探索道路中,中國電影不僅在外在形式面貌上作出探索性改變,更重要的是針對中國國情,為中國電影的發展找到了合適的定位與出路。其中不少藝術家們能夠以獨到的眼光和手法去觀察和表現生活,藝術形式上的多元化創新與創作思路上的轉變無疑成為30年代電影的突出特征,而這也恰好為中國現代電影的變革提供了思路。
二、中國現代電影的“新革命”
將30年代電影作為現代電影發展道路的經驗來源,是因為這兩個時期電影發展所面臨的境況有異曲同工之處。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說,這兩個階段的電影發展背景都處于社會大變革中,而時代的變革必然導致觀眾審美需求的改變,也就意味著電影人要探尋新的電影發展出路。另一方面兩者都面臨技術的變革,伴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中國電影產業也面臨更多的挑戰,在世界電影的發展中,中國電影明顯在技術上有待進一步提高。
現代電影所面臨的挑戰來自于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社會環境改變帶來的觀眾審美需求變化。目前中國觀影人群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并且當下社會壓力下生活節奏較快,加上大量的快餐文化的沖擊,直接導致了審美需求也出現快餐化的傾向。這一特征直接可以從票房數據就可以看出,近年來文藝片的票房數量明顯大幅度低于商業電影,這一現象非常值得引起中國電影人的思考。
另一方面對于早年的電影觀眾來說,觀看電影的局限性較大,無論是觀影數量還是觀影水平都不容樂觀。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觀眾獲取影片資源的渠道日趨豐富,無論是本土影片還是世界其他國家的優秀影片,可以說電影的普及程度已經到達了一定的水準,這也意味著現代電影觀眾的審美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吸收了大量的外國優秀影片后,對中國電影的審美要求也逐步提升,無論是故事的“新鮮度”還是畫面的視聽呈現,都提出了高標準高要求。
三、藝術性與商業性的統一
電影藝術作為人類的精神生產同時也受制于經濟制約,這就導致電影創作必然需要考慮到經濟效益,現代電影要在完成藝術思想表達的同時,能讓觀眾欣然買賬,所以觀眾的審美需求是電影發展方向中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近年來票房成績較好的影片都有一個最主要特點,都具有較強的故事性。這并不是說故事夠奇特就能夠有市場,前面也談到如今觀眾審美水平已經提高,并且接受度也較大,內容空洞依賴噱頭的影片已經不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而是要求影片能夠通過一個合適的載體呈現出較深刻的思想內涵,這個載體恰好具有較強的戲劇張力,不僅有趣還要深刻。比如一些外國影片《三塊廣告牌》、《綠皮書》,以及中國電影《貓妖傳》、《戰狼2》、《我不是藥神》等,這些影片所講述的故事并沒有千奇百怪的形式,就是給觀眾娓娓道來的敘述一個故事,而聽完之后觀眾卻可以和自己對話、和影片對話,不僅是視覺上的消遣,更多的是觀眾對自我內心的進一步探索與挖掘,對于現代觀眾來說,思想上的享受更是難能可貴。
這一現象恰恰可以體現出中國現代電影發展中藝術性與商業性的統一關系,初期電影單純以商業性為主,嚴重缺乏美感,隨著電影藝術的探索,曾也一度出現形式主義的藝術傾向,電影人開始思考藝術性和商業性的辯證關系。但是隨著時代背景的不同,兩者將如何進行統一還是有待思索的。筆者認為中國現代電影的發展應將藝術性藏匿與商業性之中,呈現出一種“大智若愚”的美感。這種美感的外在形式應是外人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并不是將普通觀眾和業內人員進行區分,而是指對于那些與影片情感并沒有產生共鳴的觀眾來說,影片也擁有一個足夠優質的故事供他們娛樂,而對于能夠感悟影片思想的觀眾來說,他們獲得的是雙重審美享受,甚至影片為他們提供的更多是思想上的解放和宣泄。
四、結語
中國現代電影的發展要不斷回顧歷史,從歷史經驗中汲取養分,就像30年代電影一樣,結合當下時代背景,進一步明確能夠“警醒”觀眾的創作方針,并且在技術上充分繼承前人勇于創新的精神,不斷促進中國現代電影的發展,與國際水平接軌。
注釋:
參見鐘大豐、舒曉鳴編著:《中國電影史》,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8年版,第21頁
參考文獻:
[1]鐘大豐.也談中國電影創新之路[J].電影藝術,1986 (12):7-10.
[2]鐘大豐,舒曉鳴.中國電影史[M].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8.
[3]李少白.中國電影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