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茗

摘要:國家對創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是目標。我國現階段的中小學音樂教材里涵蓋了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等內容。這一標準,體現了我國教育部對學生創造思維和潛能的重視。與之前的教材只重視“唱歌”相比,“創作”這一基本理念被強調。
關鍵詞:音樂教學;創作思維;個性化
基于現在我國中小學的音樂教材已具有創新意識和內容,但現實中的音樂教師自身的音樂知識儲備和技能缺乏,在音樂課堂對于學生的創作性思維啟發和作用,往往帶有非常片面的特點。教師對于創作活動的困難,較多認為是學生的自身音樂素養不足造成,對于教師本人如何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積極的創作思維這一問題,思考得較少。
再者,本文強調“個性化”是指,我國的音樂教材只有一套,一般音樂教師依賴于固定的音樂課本教材,采用一套教學辦法運用于所有學生。然而學生的個性是完全不同的,只用一套教材和教學方法來教授學生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如何在培養學生積極的創作思維上,結合個性化進行教學,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一、積極的創作思維
創作意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吸引兒童深入音樂的直接途徑。著名的奧爾夫教學方法就是兒童音樂創作思想為基礎,喚起兒童的即興和創造的潛在本能,并為孩子的自發需要而存在。兒童在其中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音樂創造的積極參與者。(1)兒童最容易接受的音樂創作形式是即興創作,因為他們一般都喜歡把即興創作當做一種游戲,而這種游戲本身是兼具功能和意義的。
二、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的創作思維:
我們可分為三個階段:
1.嘗試階段:這個階段學生通常沒有完整的作品形式,一般來說都是在鋼琴上或其他樂器上隨便摸索幾個音,節奏是無序的,音符是零散的。在這個階段老師可以主要以鼓勵為主,給予學生一個明確的動機,如動物園、下雨天或情緒上的詞語,如悲傷、高興等。用語言或肢體鼓勵學生多演奏或哼唱他們所想要的音符,無論好聽與否,都要鼓勵他們積極的表達。當學生想要記錄自己演奏或演唱出來的音樂時,已經是記譜法導入的開端了。
2.旋律階段:很多學生的“作曲”都是依照一段故事或動物或場景所編寫出來。正是因為有故事、場景或形象的支撐,零散的音符可能就會被連續起來,形成音樂片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可能還不太理解節奏的概念,當自然演奏或哼唱出來的旋律有了自己的停頓和快慢,“節奏”也就應運而生。當故事、場景或形象開始豐富起來的時候,學生已不滿足于零散的音樂片段,開始想要分角色或場景表達自己的意愿,“音樂形象”開始出現。老師在這基礎上,輔助學生更多的想象。
3.感受階段:當進入第三階段,教師可以把他們的音樂用樂器彈奏出來,讓學生有“這是我的音樂”的感覺。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進入引導,例如你認為這樣的實際音響效果好不好聽,結尾是否有終止的感覺等。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就好像領路人,沒有直接教授樂理知識,也不批判作品的好壞,只是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和體會,強調自我感受。
4.教學階段:當進入這個階段,學生已從無意識且被動的學習態度轉為有意識且積極的學習態度,會主動帶著自己的音樂來尋找答案。這個時候“教”就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可以開始進行音樂或樂理知識的講解,并可以讓學生按照講解的樂理知識對自己的音樂進行修改,讓學生可以更加完整的表達自己的音樂。
三、如何個性化分組
心理學家把人的氣質與性格分為多血質、膽汁質、抑郁質和粘液質四種類型。(2)在音樂教學中,我主張用這樣的分組方式而不是智力水平差異的分組方式,是因為音樂不同于語文數學等學科,智力的高低可直接影響到成績的好壞。音樂是一門感性的學科,性格的分類能使教師更好的把握學生的個性化。
為了便于觀察學生的類型,(表格1),教師可對照觀察
由表1可見,我們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考慮到每一個班級學生人數眾多,可把這四種類性格學生劃分為兩大類:外向型(膽汁質、多血質)和內向型(抑郁質、黏液質)。
四、案例與個性化結合(見表2)
五、結論
按以上個性化分組對學生進行音樂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完成四個階段的音樂教學活動之后,音樂思維已被啟動,創作思維也被激發,個性化差異化得到了極大的尊重,分組形式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學生不同的個性為依據,有選擇和有針對性地貫徹區別對待的教學原則,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音樂創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提高音樂教學質量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注釋:
劉沛:《音樂教育的目標》,《中國音樂》(1987)
陳仙梅、楊心德著:《性格心理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參考文獻:
[1]梁寶華著.音樂創作教學——理念、原則和策略[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
[2]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俄]根納季.齊平著.音樂活動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4]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編著.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劉沛.音樂教育的目標[J].中國音樂,1987(12).
[6]劉沛.從“零點計劃”和多元智力理論到音樂教育的觀念更新——人類認知研究的藝術觀點和音樂教育的認知主義心理學基礎[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1(02).
[7]謝嘉幸.綠化的事業——論音樂教育的目標[J].中國音樂,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