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磊
摘要:新技術在傳播媒介的應用,導致傳統媒體遭遇重大的沖擊和危機。面對機遇和挑戰,傳統媒體打破已有格局,變革中尋找重生機會。“融媒體”首先是個理念。“融媒體”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一個把廣播、電視、互聯網的優勢互為整合,互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價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種運作模式,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科學方法,是在辦臺實踐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行為。在這樣重生的摸索中,融媒體面臨著新的形勢和問題。
關鍵詞:融媒體;變革;挑戰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各種現有的媒介載體,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依托現有技術,在媒體方式、工作人員、稿件內容、廣告宣傳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整合,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內容融合、利益共贏,以此方便讀者,使媒體在新技術下獲得生存。
在當今,伴隨著與網絡傳播的迅猛發展和數字技術的推陳出新,傳媒形態正受到新技術的深刻影響從而不斷調整發生變革。新聞傳播的傳統方式和獲取內容的傳統渠道受到挑戰。新聞傳播面臨著新的形勢和問題,媒體融合正成為新聞傳播變革的必然走向。
一、融媒體產生的必然性
(一)傳播方式的改革
技術的改變促進傳播方式不斷發展變化。傳統媒體使用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正在逐漸被互聯網、手機、移動電視、樓宇電視等等替代。自2000年以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計算機技術在國內飛速發展,人們逐漸從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獲取信息,改變為由網站、APP、公眾號獲取信息,大眾傳播方式發生革命性改變。傳統媒體在載體發生變化的背景下獲得生存,融合趨勢已無可回避。
融媒體將文字、聲音、圖片、影像和Flash等多種傳播形態集于一體,使人們通過一個頁面、一個鏈接,即可接收到文字、圖片、視頻等豐富多樣、形象生動的信息產品。傳播方式的改變,使內容為王對媒體的要求更為突出。受眾根據對內容的需要,選擇不同的便捷的方式,在信息傳播上,內容產品的生產進一步與原有傳播載體分離,載體的使用完全服務和服從于內容。
(二)社會生活方式的需要
人手一個手機,通過手機閱讀新聞,已經是中國城市乃至鄉村普遍存在的方式。在傳統大眾媒介傳播時代,新聞信息的來源主要是政府機構、社會團體和企業組織,承擔采集與發布新聞信息的、也就是傳播者主要是職業媒體人,即記者、編輯。
而日漸加速的生活節奏,以及揮動指尖即可發布消息及傳播信息的方式,讓所有人都獲得了參與新聞傳播的能力,原本為新聞傳播受眾的群體,可借助手機上各種各樣的APP、個人公眾號,發布新聞表達觀點。即便是在全世界范圍內,許多重大、突發事件,發布人也由傳統媒體變成了在現場的目擊者,第一時間發出的現場報道的是普通民眾而非職業記者。傳統媒體和新聞單位在新聞傳播中依然占有權威地位,但必須面對的問題是,新媒體正在改變傳統大眾傳播的方式,個人對個人、個人對多人、多人對多人的網絡傳播方式已經形成,傳者、受眾一體化正在逐漸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特征。
(三)媒體產業鏈的需要
融媒體,實際就是分析新老媒體的利弊,優勢互補。如廣播快捷、電視直觀、互聯網有無限空間、無限時間、無限作者、無限受眾。融合各種媒體的優勢,實現兼收并蓄,追求“水桶定率”。
合理整合紙媒、多媒體等不同媒體的人力、物力資源,由各自服務變為共同服務。首先將廣播與網站合并,將雙方原采編人員打通,組建成立了“融媒體采編中心”。記者外出采訪時,既要對內容進行充分了解,又要帶回圖片、視頻等多種素材,不但降低人力成本,又提升了媒體的可讀性、權威性和原創能力。
通過這種方式輸出內容,吸引受眾,提高媒體知名度,保證點擊率和閱讀量,以此保證廣告的持有量,使媒體的經濟效益被盤活,并通過穩定的收入,保證新聞產品的真實性和高質量。
二、融媒體的優勢和時代需要
(一)資源整合節約成本
在新聞業務中,整合資源,共享內容。突破媒體之間的限制,統一規劃與協調,資源共享、建立新的新聞采編流程。一線記者需要掌握全方位采編能力,在現場通過錄音、錄像、攝影等方式采集新聞素材,將新聞內容加工為文字、音像等形式,制成不同形式的新聞產品,提供給需要的媒體平臺,傳播給受眾。新聞單位占據熱門APP,多渠道發布信息。
記者傳回稿件既要符合報紙又要符合新媒體需求,后臺編輯協調多媒體傳播渠道信息分流,使原有傳統媒體、網站、APP、直播平臺、公眾號等同時發布信息,提高新聞信息傳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二)內容為王
融媒體時代,更加突出了對新聞內容的要求,文字表達的方式也由傳統的新聞體向更為個性的新媒體語言發生轉變。受眾群體激增。在這種情況下,真實、準確、及時的新聞內容則更為受眾所期待。
可以看到,雖然傳播方式和載體都發生了變化,但是人們對內容的追求依然沒有改變,新聞價值新鮮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的要素依然存在,并且是吸引受眾的主要因素。獨家新聞也依然是媒體的生存法寶。
新聞依然需要具有新鮮性,保證時新性與知新性的兼有和統一。必須是剛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真實依然是新聞的生命,記實性與選擇性兼有統一。新聞要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反映世界,在描述事態時有取有舍,對客觀事物做出報與不報、先報后報、重描或淡寫、褒揚或貶抑等項選擇。此外,新聞依然需要及時又公開傳播。這是它的基本特性。
(三)融媒體的方向
媒體內容傳播受技術發展影響巨大,傳統的媒體傳播方式正在淡出人們的視線,新的傳播方式已經養成。手機等傳播和接收信息的終端設備,使新老媒體不斷加深融合,進入到人們的信息生活中。融媒體時代,內容的多媒體化成為必然趨勢。多媒體內容產生,較傳統媒體而言更為復雜,對專業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新聞從業人員技能提升的同時,各種媒體也要根據受眾需要,進行生產流程的改造,重新進行內部的分工,這種分工也許比傳統媒體還要細。
三、融媒體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黃色新聞
新技術帶來的變革,必然帶來對內容的沖擊和影響。一些媒體為吸引眼球,在追求經濟利益的時候,忘記對內容的把關。將一些充斥著兇殺、搶劫、暴行、色情的報道進行推送,造成不好的社會輿論和影響,虛張聲勢,聳人聽聞,濫用照片和標題,而放棄了嚴肅的新聞思想。
在人人都可成為“新聞人”的時代,掌握好新聞的方向,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嚴肅性,不隨意跟風和轉載未經核實的信息,及時對不實信息做出有根據的更正,將真實、全面、客觀的情況公之于眾,是融媒體時代新聞人必不可少的職業底線。
(二)一味追求利益
融媒體的出現,是在技術變革的前提下,為適應時代發展,不同媒介形式整合互融,在新聞采集、制作、傳播過程中進行全方位的合作,發揮不同媒介的優勢最有效地傳播信息,最終求得生存,并獲取最大利益。
媒體產品終將匯入市場,但是,在獲取經濟利益、保障生存的時,不能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忘記社會效益。要防止不實的新聞、廣告傳播。保證新聞質量,減少同質性新聞的數量,讓質與量均衡發展。這是對于團隊以及媒體全局的要求,不僅是對每一個人的要求。
(三)注重社會效益
融媒體時代更需要創新,除了形式上的創新之外,還有模式創新。融媒體時代,媒介間的邊界由清晰變得模糊。因此,“打通”是模式創新的關鍵。傳統媒體利用網站將珍貴的視頻、圖片、文字資料進行數據庫處理,建立獨家媒資庫,在不同時機將資源重新整合利用,實現了通過媒資庫向用戶收取費用的獲利方式,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
融媒體還可以更加權威、多角度、多方位的報道新聞事件,將新聞事件的真相呈現在受眾面前,以抵制新媒體時代各類事件不斷“反轉”,因角度不夠全面而造成的不準確甚至假新聞現象。在全面、真實的新聞,影響社會輿論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秦素娟.傳統媒體記者如何適應融媒體時代要求[J].傳媒論壇,2019.
[2]賀俊浩,李紫薇.內容產品化 產品品牌化 品牌產業鏈化——新華社“留聲40年”融媒體創意品牌項目特色分析[J].中國記者,2019.
[3]許盛循.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創新與發展探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