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嵩
摘要:本文開篇對時代編輯活動中的工匠精神進行了簡要的敘述,并分析其存在的三點內涵;然后對“互聯網+”時代編輯活動中如何弘揚工匠精神作出了詳細的探討,希望可以通過本文給相關的編輯人員帶來些許借鑒意義,使得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在新時代得以繼承并發揚傳播。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編輯;工匠精神
所謂“工匠精神”其實就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它代表著從業者對所制造的產品極致的追求[1]。其體現在編輯活動中,就是對出版文獻保持嚴謹的態度和追求完美的精神。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這種精神也顯得愈加重要。
一、時代編輯活動中的工匠精神
(一)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
在時代編輯活動中的工匠精神,肩負著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和使命。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無數的優秀文化留存至今。從上古時期的巖洞壁畫到近代的史書雜談,這些文化大多以文字古籍的形式表現出來。但這些信息富含內容較多且結構散亂,大多數人無法完整的對其進行閱讀和觀看。所以,就需要編輯在從事此類工作時,始終堅守本心,明確自身肩負文化傳承的使命,將文字古籍最大限度的進行復原。而這些事,也是我國歷代的文人編輯所在做的:孔子以“垂世立教”為宗旨,重新編輯《六經》;清代乾隆皇帝下令編纂的《四庫全書》,乃是對中國古典文化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這些,都是歷代文人對于傳承文化所作出的努力。
(二)追求完美和創新的精神
不斷追求完美、追求創新是現階段工匠精神的重要內容。縱觀中國的歷史,所有新舊朝代的更替都是從創新新制度開始的;所有流傳下來的工匠技藝也都是經過不斷的創新才能一直延續保留至今天。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大刀闊斧的進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就沒有大漢王朝雄踞天下四百年的光輝歷史,所以追求完美不斷創新是所有事物得以延續發展的根本所在。倉頡造字伊始,文字僅僅是簡單的抽象符號,直到經歷千百年的不斷創新,才最終適應時代的發展,形成了通用的簡體字,優雅而美觀,同時也極大的方便了編輯的記錄工作。
(三)標準規范和嚴謹的態度
《左傳》中記載,春秋時期曾發生這樣一件事:齊莊公與權臣崔杼的妻子私通,崔杼發現后起兵造反,謀害了齊莊公。并勒令史官不許對此事進行記載,史官仍記載:“崔杼弒其君。”結果被殺;其兩個弟弟先后即位,同樣因記載“崔杼弒其君”被殺。直到史官的第三個弟弟仍舊寫下“崔杼弒其君”時,崔杼終于放棄,任其記錄。后世贊其:“齊有直史,崔杼之罪所以聞[2]。”這其中,充分的體現了我國的一代代編輯對于事實記錄舍生忘死,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也正是因為有這些甘愿奉獻,態度公正嚴謹的人,才能使得公正的文字得以不斷傳承。
二、“互聯網+”時代編輯活動中如何弘揚工匠精神
當今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各大出版社都將面臨著激烈的改革和轉型。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樹立繼承并發揚優秀文化意識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文字編輯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大多數的出版社迫于市場的壓力,單純的追求經濟效益,從而忽視了文化出版社最基本的責任——繼承并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導致了文字編輯市場上亂象叢生,質量低下;同時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使得大量的低俗文化涌入市場,對文字編輯的發展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事實上,編輯工作者的工作至關重要,他們是文字出版的關鍵所在。在新環境下,編輯應該始終堅持著基本的責任,以傳播優秀的文化為己任,嚴格對出版的文字進行把關,始終堅定正確的前進方向。
(二)進行思想創新并堅持與時俱進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強國,直到近代的閉關鎖國才被西方國家所迎頭趕上。所幸后期有識之士不斷學習借鑒,并對腐朽的中國進行改革創新,才有了而今的錦繡河山。由此可見,堅持創新和與時俱進是何等重要。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編輯主體同樣不能閉門造車,故步自封,而是需要不斷接納新鮮的事物,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融入在其中,對傳統的策劃、撰稿、排版、宣傳等步驟進行重新的解讀,使其能夠更好的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滿足新時代人類對它的要求。
(三)追求文化品質的極致性和完美
文化傳播的過程應該是精益求精的。即使是在互聯網+的平臺下,也同樣如此。現階段,大多數人將目光轉向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選擇性的對文字出版的內容進行忽視。這種做法已經偏離了文字編輯的初衷,因為無論時代在怎樣變化,文字的內容始終都占據著主體的地位。如果過分的追求外在樣式而導致內容的缺失,那最終只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所以,編輯的主體在面對各種客觀因素時,始終要保持追求完美的心態,利用互聯網的先進技術去更多的豐富文字的內容,最終使其成為精品,流芳百世。
三、結論
無論是在何種年代,各行各業都從不缺乏無私奉獻的工作者,他們的身上都體現著優秀的工匠精神,始終激勵著后人不斷前進。在互聯網+的今天,現代的科學技術已經與傳統的文字編輯完美的進行融合,要確保編輯主體不被紛擾的客觀因素所影響,就要完善工匠精神的內涵,不斷對其進行鼓勵和鞭策。
參考文獻:
[1]汪沛.“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編輯的工匠精神[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04):107-110.
[2]郝連科,劉暢.“工匠精神”融入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的策略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8,39(12):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