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奕君
摘要: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面臨的共同性話題,中國也不例外,老年人口高齡化、高齡人口“空巢”化的現象日益嚴重。“十二五”時期,隨著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的到來,人口老齡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老齡事業發展任重道遠。作為一名設計人員,更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推進供養型、養護型、醫護型養老機構建設。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養老設施相關設計規范的解析與詮釋。
關鍵詞:養老設施;設計規范;解析
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億人,老齡化水平達到17.3%。根據相關預測,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55億人,老齡化水平達到17.8%,到203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3.6億人,老齡化水平達到25%。雖然目前我國城鄉地區的養老設施得到不斷完善,然而在各種特定的條件限制下,養老設施建設仍然存在用地規模無法保障、布局不盡合理等問題。
一、養老設施建筑設計概述
在進行養老建筑設計時,設計者要明白,養老機構是老年人集中的居所,它重點不是治療,而是保證居住者的生活質量,并提供一個應對生命衰亡過程的積極環境。考慮到養老院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通常更虛弱,需要更充分考慮其身體、心理、情感的需求,我們積極探索,幾經考慮,在設計中實現四個“化”一一全面化,通達化,庭院化,舒適化。最終建設成為一座設施完善、服務良好、環境幽雅,集養護、醫療、康復、教育、培訓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養老設施建筑。
養老設施建筑包括老年養護院、養老院、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等。針對的人群主要包括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及介護老人等。由于針對的服務對象比較特殊,從醫療服務,日常培訓,興趣愛好到飲食起居,都要充分考慮到這類人群的特殊性,為他們提供3600全類型功能服務。養老設施建筑應配備有培訓中心,老年大學,康復醫院,游泳館,營養餐廳,超市等綜合服務機構,將日常生活護理一切全攬。使得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享受溫暖的日常呵護,使需要療養的老人可以隨時快捷的得到護理和療養,也可使健康的老人有豐富多彩的日常活動,考慮不同的人群,充分實現人性化設計。
養老設施建筑還應包括各公共部門的高識別性,通路的快捷性,以及行進過程的無障礙化。在設計每一個公共部門時,都側重于它們的識別度。例如入口位置明確,在顯著位置有易于人們找到的標識。另外,從室外道路到每一個居住單元,公共配套建筑,都進行了無障礙化的處理。從入口臺階到室內樓梯,再到電梯、衛生間都要進行特殊處理。臺階、踏步和坡道應采用防滑、平整的鋪裝材料,不應出現積水。在臺階轉換處設明顯標志。走廊轉彎處的墻面陽角做成圓弧或切角。
二、我國養老設施規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養老設施建設缺乏統籌規劃
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化情況的加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數量的持續增長,照料和護理問題日益突出。目前,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養老設施在規劃、建設及管理方面缺乏統籌規劃。
(二)養老設施床位總量不足
近年來,我國養老設施建設取得了快速進步,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床位數量不斷增長。20122016年,全國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和設施從4.4萬個增加到14萬個,養老床位從416.5萬張增加到730.2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1.6張,但是仍然存在數量缺口,與國家提出至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540張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
(三)養老服務水平發展不平衡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東西部不平衡和城鄉不平衡的矛盾,導致養老服務發展水平存在東西部之間及城鄉之間的兩種不平衡矛盾,西部地區養老服務水平明顯低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鄉村地區養老服務水平低于城市地區。
(四)養老設施簡陋、功能單一
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養老服務的多層次、多樣化服務需求也日益提高。目前,社會上既有的養老設施普遍以生活照料型設施為主,且設施硬件較為簡陋,服務專業化程度不高,設施標準化建設達標率較低,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難以有效提供可以滿足老年人歸屬和自我發展的較高層次需求的養老設施。
(五)現行養老設施規劃規范適用性不足,難以指導養老設施的規劃建設
我國現行的GB 50437-2007《城鎮老年人設施規劃規范》于2008年開始實施。該規范在指導養老設施的規劃建設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現行規范在指導我國量大面廣的城鄉養老設施統籌發展方面存在局限性。作為“規劃規范”,在養老設施規劃用地規模控制和空間布局等方面引導不夠,對我國《城鄉規劃法》確定的多層次城鄉規劃編制指導不足。二是對全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應對不充分,特別是對居家和社區養老關注不夠,比如對社區居家養老設施的指標設計和空間布局缺乏引導。三是養老設施的分級、分類及指標設計的適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于兼顧總量控制與分類指導、地區差異和地方差異、新區建設與舊區改造,以及社會參與的多樣化發展趨勢的應對等尚顯不足。
三、設計規范改進策略
(一)宏觀層面
(1)完善設計規范的體系框架
如不在規范制訂前擬定清晰的制訂計劃,搭建完善的設計規范體系框架,則日后規范制訂和修訂中有可能因為不同規范制訂的時間差而導致適用范圍的交叉重復和相關條文的矛盾沖突。在參考了國外養老相關設計規范和國內養老服務相關規范的體系框架后,筆者對既有養老設施相關設計規范的體系框架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為設計規范體系框架的完善提供一些參考。
(2)統一設施的命名和分級
因各規范編制年代不一,其對同一養老設施的界定會有字面上的差別。建筑師在參考相關設計規范時,易被養老設施不同的名稱迷惑,影響對具體條文適用范圍的理解。相關標準的編制委員會在制訂設計規范時首先應考慮養老設施的命名與現有設計規范的銜接,如若對某種養老設施啟用新命名被認為是必要的,則應在規范的條文說明部分予以解釋。
(3)推進對規范的復審和修訂
相關部門對養老設施相關設計規范的復審和修訂工作并不盡如人意,甚至出現了《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實施了十八年而從未被修訂的情況。不符合現今養老設施發展要求的條文不僅無助于設施的適老化建設,反而會給老年人和管理服務人員帶來不便,阻礙養老設施的發展。希望相關部門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履行對養老設施相關設計規范的復審工作,及時提出并批準應予以修訂或廢止的規范條文,并通過官方指定渠道公布具體的規范變更事項。
(二)微觀層面
(1)細化對不同老年人的設計要求因為養老設施相關設計規范體系中的分類設計標準和專用建設標準都是以不同類型的養老設施為基礎分化為具體的設計規范的,所以針對不同老年人的設計要求也應圍繞不同類型的養老設施進行細化。特別是服務對象中包含中、重度失能老年人和失智老年人的養老設施,由于這些老年人的生活行為和需求不同于其他類型的老年人,養老設施在服務與管理上需要特殊的工作流程和應對方式,因此也需要通過對空間模式的規定來滿足這些特殊需求。
(2)完善對改造項目的適配
對改造項目的關注不應只停留在規范總則中對適用范圍的敘述上,不管是具體的技術指標,還是描述性的性能指標,都應相應增加對改造項目的具體要求。尤其是在一些老舊建筑的改造難以滿足養老設施設計要求的情況下,應對規范中的規定適當放寬,或提出相應的標準化設計改造方法供建筑師參考。
總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發展飛速,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們在享受社會帶來的紅利的同時,許多問題也會隨之而來。其中,關于老齡化問題日漸突出。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老年人居住環境作為養老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視。據統計,我國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己達15.5%。以此發展,到21世紀中葉,我國的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峰值,超過4億,到那時,每3個人中就會有1個老人。老齡化問題己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老年人口的宜居環境問題十分突出,70%以上的城鎮老人居住的舊樓房無電梯,高齡和患病老年人出行困難。2012年農村留守老年人己達5000萬人。“失能老人”的總數已經超過3700萬人。高齡、失能和患病老人的照料護理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養老設施建筑設計也越來越顯得重要。由此可見,本文的研究也就顯得十分的有意義。
參考文獻:
[1]杜浩淵,王竹,裘知.我國養老設施相關設計規范解析[J].建筑與文化2017(09):107-109.
[2]杜浩淵.養老設施相關設計規范的解析與詮釋[D1.浙江大學,2017.
[3]丁昕.基于既有建筑改造的養老設施設計研究[D1.南昌大學,2017.
[4]李佳婧.養老設施適應性設計研究[D].清華大學,2014.
[5]陳旸,郭旭.《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編制介紹[J].建筑技藝,2014(03):38-41.
[6]楊建軍,湯靖婕,湯燕.基于“持續照顧”理念的養老模式和養老設施規劃[J].城市規劃,2012,36(05):20-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