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秀
摘要:進入到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國內外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層出不窮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教育教學發展需要外在環境的支持,但是內在動力機制的構建才是推動其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基于此,本文從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環境出發,從思想認識、教育目標、發現現狀、實踐途徑等角度探究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以期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提供借鑒。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持續發展;內生動力
思想政治是高校教育教學培養的重要課程,通過加強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堅定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健全大學生的思想人格,塑造大學生情感價值體系,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時代發展的新變化,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與接班人。進入到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新情況,新問題,基于此,高校應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從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出發,從思想認識與實踐探索層面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宏觀把握時代發展形勢,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高校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持續發展內在規律,構建內生動力生成機制的過程中,不能脫離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更不能脫離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指導。從歷史經驗來看,只有在充分把握時代發展形式,全面了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現實的背景下,才能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落地生根,并結出豐碩的果實。
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指導是從思想層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高校要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不斷豐富其理論基礎。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因此高校應立足辦校的基本任務,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指導,結合黨的基本方針、路線和政策,完整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促進學校的人才培養與黨和國家的建設發展需求保持一致。此外,高校還應堅持人本理念,將立德樹人作為人才發展的基本目標,圍繞學生、服務學生、發展學生,促進學生身心的協調發展,只有先做好人才能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全面把握新的歷史條件下改革開放實踐過程,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動力。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騰飛,社會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而在這一偉大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黨在思想理論層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基于此,高校一方面從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思想政治理論新成果,并積極創新教育教學實踐模式,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滲透與落實;另一方面堅持服務社會的基本理念,與時俱進,進一步深化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以推動改革開放的不斷前進。最后,強化道路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體現,其特殊性在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讓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舶來品”與中國社會發現現實完美融合。基于此,高校在推動思想政治工作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應將教育內容、教育形式與國情、文化、民族心理等因素相結合,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成為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一次思想熏陶,這樣才能凸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國特色。
二、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滿足當代學生全面發展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象是當代學生,因此其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必須要與學生的客觀實際相匹配,一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對學生主體的把握,就會陷入“自說自話”的誤區,從而影響工教育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內容,但是長期以來,學生主體缺失的問題卻是影響思政教育效果的關鍵問題,如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僵化,難以引起當代大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在被動學習過程中態度消極等等。這樣的教學現實必然會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學校應從學生主體出發,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探索學生的成長規律,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增強思政教育的內生動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當代大學生,作為有血有肉的個體,大學生對于自我成長、全面發展有著強烈的訴求,而這種訴求是否被重視,是否被滿足則是影響其參與思政教育工作動力強弱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育主客體的統一,并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圍繞學生主體開展實踐的過程中,應科學探究大學生的成長規律,一方面從人類發展的基本規律入手,分析大學生的成長路徑,另一方面從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特殊環境出發,探究大學生的成長需求,從而實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有機結合,妥善解決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引導大學生樹立“有信念、有夢想、有奮斗、有奉獻”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僅是大學生個人價值的提下,更是國家社會建設的需要,因此,從大學生的社會性出發,將大學生個體納入到社會與國家建設以及時代的發展背景中來,則是引導大學生成長訴求的正確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人、塑造人、轉化人、發展人、完善人,這與大學生的成長訴求不謀而合,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兼顧國家社會發展目標與大學生的個人發展目標,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完善思想教育工作的內在理論邏輯,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滲透到服務學生的實際工作中來,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激揚向上的青春夢相融合,為大學生的未來發展點亮指明方向,強化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激勵大學生用實際行動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來,成為國家建設者與時代的開拓者。
三、正視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優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給結構
根據經濟學理論,在市場經濟中只有實現了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才能夠形成市場運行的根本動力,進而推動市場經濟持續發展;反之,供給與需求之間出現錯位,必然會造陷入貨物囤積、物價飛漲、資源浪費等問題,從而阻滯了市場運行的腳步。如果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同于市場經濟的運行,那么保證教育教學攻擊結構與需求結構之間的平衡統一,則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持續發展內在動力的重要舉措。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成不變的,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方面實現了巨大的進步,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供給與需求方面自然也發生了諸多新的變化,尤其是進入到信息時代,海量的信息規模,多樣化的信息傳播渠道造就了多元化社會氛圍,這一方面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難題,另一方面也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的塑造造成了沖擊,因此,教育教學供需錯位、失衡的情況時有發生。針對此,高校應從供給結構的新變化入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求,進而完善思政教育工作供需結構,增強思政教育工作的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發展供給結構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育教學隊伍結構更加復雜多元,即思政教師不再唯一的教學力量,哲學課程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咨詢人員等均被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隊伍中來,為學生提供了全方面的教育供給。第二,教育教學渠道更加豐富多樣,即思政教育突破了課堂的局限,延伸到網絡平臺上來,并在不同領域不斷創新發展,如課外實踐活動,網絡第二課堂等,這些教學場所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并拓寬了教育供給范圍。第三,教育培養方式更加靈活多變,即教師可以采取理論講解、情感滲透、心理輔導、實踐指導等方式引導學生融入思想政治學習中來,從而豐富了思政教育的供給渠道與供給內容。基于此,高校應結合供給側的變化,因勢利導、因時而進,對教育教學需求進行引導與優化。
供給側變化必然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基于此,高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針對性調整:第一,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思政理論教師、輔導員、哲學課程教師、心理咨詢人員等應根據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協調工作,合理分工,以全面發揮教學主導作用;第二,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資源,實現線上線下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融合與滲透,如高校可打造思政課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在線資源,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第三,實現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的協同配合,統一思想,優化環境,讓大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中能夠獲得良好的思想熏陶,從而全面提升其思想政治素養。
四、創新思政教育實踐路徑,促進思想政治工作持續發展
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高校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的過程中,應圍繞創新,在思想與實踐層面進行不斷探索,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沉悶僵化的局面,為思政教育在新時期的新發展注入動力。當然創新不是盲目地顛覆與破壞,它是一個“破”與“立”相輔相成的過程。
從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新情況來看,其創新探索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立足學生主體,創新教育機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制創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傳統教學模式與學生主體需求之間存在錯位,因此,新的發展形勢下,高校應堅持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創新設計教育教學機制,強化其內在運行動力,讓思政工作從內容到形式上均符合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如高校在學生管理方面應立足立德樹人基本要求,培養大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大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以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思政教育工作的積極性。第二,平衡教育供需結構,創新教育資源配置。教育教學資源分配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供需結構優化的關鍵,高校應從思政工作的地位入手,為學生發展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例如針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優化職業規劃課程,為學生打造理論素養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的教育隊伍,為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就業指導;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增加教學硬件投入,為學生打造思政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實現線上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第三,加強文化教育,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在當前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大學生常常會陷入思想困境,因此,高校應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出發,滲透文化教育,扭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灌輸講解的局限,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與中國文化發展相結合,并滲透到校園文化中來,引導學生通過參與文化實踐活動,體驗文化,理解文化,進而強化隱性教育效果,引導大學生思想、情感、心理實現潛移默化的變化。第四,推動學科之間融合,創新思政教學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閉門造車”,而是應該在學科交叉與融合中,借鑒、反思,從而提升學科質量、促進自身學科發展。例如思政教師可以借鑒人文學科教學與研究中的人文關懷,在思政教育中滲透情感,以情動人、以情化人,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借鑒社會學科教學與研究中的實證研究范式,堅持實事求是的理論研究態度,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實現教學合一。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和國家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要環節。通過思想政治滲透,當代大學生能夠積極面對當前國內外發展新變化、新形勢、新問題,并在思想認識與實踐探索方面向黨積極靠攏。當前高校面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諸多新問題,應主動從內部尋找原因,深入探究思政工作的內在規律,并構建其內生動力發展機制,從而促進思政教育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穆銳.以創新帶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幾點思考[J].文教資料,2018(27):127-128.
[2]王學儉.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邁上新高度的力作——《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評介[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08):136.
[3]馮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7(Z2):25-29.
[4]吳秀霞.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5(06):102-105.
[5]毛彩霞,賀建明.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J].才智,2010(27):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