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摘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額持續高增,銀行資本充足率不斷降低,不良貸款證券化市場呈現出試點不斷擴容和產品多元化的特點。首先分析了我國不良貸款證券化的現狀和問題,進而提出了不良貸款的選取、投資者多元化和加強對相關金融機構的監管協調及法律法規的完善等建議。
關鍵詞:不良貸款;證券化;商業銀行
2012年,我國重啟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試點從國有銀行到城商行再到農商行。經過多年的穩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在我國穩定發展,是解決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有效的金融創新工具。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銀行的不良貸款也隨之大量增加,不良貸款的存在嚴重影響銀行的經營與資本安全。2016年,人行出臺了相關文件,允許中農建工交招這幾個國有銀行作為首批不良資產證券化的試點,一年內共發行14單產品,發行額累計 156.1億元。不良貸款證券化使得不良貸款出表,維持了銀行的資本充足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維穩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證券化現狀
近年來,我國經濟處于放緩發展階段,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也隨之處于不斷增加的狀態。2014-2017年不良貸款額年年增加,增幅為158.54%,不良貸款率由1.1%增至1.74%。以前我國處置不良貸款有包括重組、核銷、清收和轉讓的方式,但是這些方法并沒有把銀行風險給轉移出去,只能在內部自已消化。我國在2008年就發行了建元2008,是第一單不良貸款證券化產品,但由于金融危機的沖擊,還沒推廣發展就停止了。不良貸款已處于大量存在的狀態,一些銀行依靠自身實力無法減少不良貸款的風險,我國在2016年重啟不良資產證券化市場,批準六家國有銀行作為首批試點,2016年發行量254.68億元。2017年試點銀行擴大,包括民生、浦發和華夏等股份制銀行,民生銀行發行了第一單以信用卡不良資產的債券。交易結構分為優先檔和次級檔,優先檔是有AAA評級結果為支撐的,緩解了不良貸款回收金額和不確定的風險。
二、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證券化面臨的問題
(一)不良貸款的規模較大
不良貸款是表示收回把握性極小的貸款,其可以產生的未來現金流也是存在很大的可變性。但是實施資產證券化的一個必要基礎便是要具備穩定的現金流,以其可靠的現金流發行資產支持債券。不良貸款證券化的基礎資產就是商業銀行所持有的不良貸款。商業銀行對于一筆不良貸款所能回收的把握性是極小的,所以對把這筆貸款進行證券化的風險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將銀行許多的不良貸款集中在一起,將會獲得較穩定的現金流,就能夠有效的分散風險。所以現在只有規模實力厲害的銀行作為不良貸款證券化的試點,它們有實力把大規模的不良貸款打包出售進行證券化出表,降低銀行的資產流動性風險。
(二)進行不良貸款證券化投資風險大
不良貸款證券化的基礎資產本身就是商業銀行風險大難收回的貸款類別,以其來進行資產支持債券風險也是極大的。一方面投資者會以為不太會產生穩定的現金流,并且近年來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和不良貸款率一直都在上升,得到回報的希望就會更小,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者不愿意去購買。另一方面,不良貸款證券化產品大部分是被其他商業銀行所持有,發行人的不良貸款達到出表的目的、各商業銀行相互購買對方的不良貸款證券化產品,可以降低各自的風險,但是不良貸款所造成的風險仍然在銀行業內傳播,并沒有分散到銀行業外部,比如非金融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長此以往可能會累積成金融市場上的系統性風險,將會造成整個資本市場的動蕩。
(三)不良貸款基數大,證券化不是主要手段
不良貸款余額和關注類貸款余額在不斷增加,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基數將不斷擴大,雖然不良貸款證券化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貸款率,提升資本充足率,但是不良貸款證券化僅適合于在不良貸款大爆發時期,比如我國目前狀況。它不是解決不良貸款的根本之法,也不適于將全部大量的不良貸款全部證券化。
三、對策建議
1.作為不良貸款的證券化的基礎資產,不良貸款的選擇應該是合理且未來能產生穩定現金流的。目前我國不良貸款分為三類,在構建資產池時,應只考慮次級和可疑貸款,損失類貸款是無法產生現金流的。資產池中的不良貸款應確保是多筆組合,區域組合和行業組合,才能減少風險。對于不良貸款證券化產品,要根據市場要求的變化設計相應的產品,降低發行之后的投資風險,滿足投資者的需求和偏好。
2.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發行的不良貸款證券化產品都分為優先檔和次級檔,前者具有評級報告,信用較好,風險相對很小。次級檔并不具有,次級檔的投資者都是一些實力強厚和信用較好的基金和銀行。對此應擴大投資者規模,使投資者結構變的多元化。其中要吸引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投資,使本存在銀行業內部的風險轉移到外部。
3.評級報告是發行者合理定價和投資者理性投資的基礎,如果評級機構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差,這將會是阻礙不良資產證券化深入發展的絆腳石,也會是擴大投資者群體的障礙。開啟不良貸款證券化才將近兩年,我國的信用評級體系的技術能力相比較歐美國家還是欠缺一些。提高評級機構的技術能力,規范金融中介機構的職能,增強評級報告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4.完善相關不良貸款證券化的法律法規,使其在大力發展時期做到有法可依。相關政府部門應增大對不良貸款證券化相關的金融機構的監管與協調,加大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使得投資者不良貸款證券化業務在發行前后的真實情況,減少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危患。
5.政府應刺激經濟恢復增長,減少因企業破產導致的貸款無法回收的情況。商業銀行應加強對貸款發放流程的監管和審查,發放后的實時追蹤調查,增加貸款的可回收性。同時商業銀行要適當的利用證券化來處置不良貸款,關注其估值和回收環節,保證穩定而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耿軍會,尹繼志.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重啟的意義及相關問題[J].企業經濟,2013(7):176-180.
[2]張明,鄒曉梅,高蓓.中國的資產證券化實踐: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J].上海金融,2013(11):31-36.
[3]楊迪川.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重啟:機理、案例與改進思路[J].南方金融,2016(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