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斯文
關鍵詞:高校;散打教學;問題;對策
散打也叫散手,古時稱之為相搏、手搏、技擊等,是兩人按照一定的比賽規則,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勝對方、徒手對抗的現代競技體育項目,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其濫觴所出,起于遠古,興于明清,盛于民國。1979年3月至今諸多高校于公共選修課及專業課中設置散打科目,旨在增強學生身體健康,提高自身防衛,鍛煉自身意志,培養優秀武德。然縱觀諸高校的散打教學發展現狀,較之發展藍圖相距甚遠。本文擬嘗試厘清現階段高校散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行之有效的對策,以期提升高校散打教學質量,弘揚中國武術精髓。
一、高校散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散打教學方興未艾,其中存在的問題非同小可。
(一)開設課程之高校局限性
散打不同于武術套路動作,但散打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繼承了武術動作的技擊性,雖然這種技擊性中使人致傷、致殘的招數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或剔除,但有時這種特性還是很容易使研習者出現致傷、致殘的情況。基于此,高校對開設散打課程始終抱持謹慎態度。從開設散打課程的高校屬性看,以體育類院校為主,師范類院校次之,綜合性研究型高校寥若晨星。從開設散打課程的高校數量看,低于全國高校數量的10%。散打作為大眾體育范疇,全民健身體育運動,在高校普及亟待提升。
(二)課程設置之局限性
高校散打課程設置受到掣肘,待日臻完善。
1.課時不足
除體育類院校及專業外,體育課列之于公共選修課,于大學一、二年級開設,設置諸如足球、籃球、羽毛球等諸多種類,由學生自由選擇修習,一學期設置40課時,學生每學年可更換科目。武術起源于中國,歷史悠久。散打作為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必須經歷長期而刻苦的訓練,短暫修習,如管中窺豹。課時不足乃制約高校散打教學發展的重要誘因。
2.武德教育缺失
武德是武術在幾千年的實踐和發展中,習武者不斷從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逐步形成的傳統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禮儀是習武者應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為規范,是習武之人文明禮貌的一種表現。“學拳先習禮”“為武師,須教禮”。散打作為中國武術的對抗性項目之一,禮儀是必須要重視的。古代習武者相見,通常以抱拳為禮,這是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目前高校散打教學以技戰術教學為主,武德教育缺失,高校教學應予以重視。
3.課程設置不科學
目前高校散打教學內容主要分為散打基本技術及基本戰術兩部分。散打的基本技術是指散打練習者在實戰中完成進攻與防守動作的方法。學生練習掌握散打的基本步發、拳法、腿法、摔法、跌法及躲閃防守方法,逐漸形成自己的技術風格。散打戰術是指在散打比賽中,雙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為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遏制對手特長,以戰勝對手、奪取比賽勝利而采取的計策和方法。學生練習掌握散打技術的設計原則,掌握常用的散打戰術。
然身體素質訓練,于各高校散打教學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現代散打對抗性強,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體能做保證,才能使技術、戰術水平得以正常發揮。散打的身體素質訓練是指散打技術、戰術訓練以外的身體練習,它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機能和健康水平,促進身體形態的全面發展。力量素質訓練、速度素質訓練、耐力素質訓練、柔韌素質訓練、靈敏素質訓練于高校,特別是非體育類高校鮮見。教師授課單刀直入散打基本技戰術。
其次,高校散打教學對心理訓練視若無睹。心理訓練是通過各種手段有目的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個性心理特征,具備從事散打運動所需的優秀心理素質,使學生對高強度的散打訓練具有良好的心理準備,形成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心理訓練在大部分高校散打教學中乃空白區域,亟待填補。
(三)師資力量匱乏
我國設置散打專業高校缺失,以致散打人才稀缺。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教師鳳毛麟角。
散打是一項實戰性、對抗性強武術運動。高校畢業教師與職業運動員技戰術天淵之別。然囿于高校教師任職資格,特別是學歷門檻,職業運動員難以進入高校授課,科班出身教師授課實用性有待提高。學生修習散打,對于提高自身防衛收效甚微。
部分高校訓練場地、設施匱乏,乃散打課程開設、學生修習制約因素。
二、高校散打教學對策
(一)高校全面推廣散打課程
散打對改善身體機能,提高身體素質,防身自衛大有裨益。散打對骨骼、肌肉的生長發育有促進作用,具有改善呼吸系統、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肺功能之效,有助于改善中樞神經系統的靈活性。散打本身是一種技術全面的技擊術,具有很強的攻擊力和完善的防守方法。通過散打教學的學習,學生掌握了散打技術,就具備了一定的防身自衛能力。
加大設置散打課程高校數量,積極推廣散打教學,增強體魄,強身自衛。
(二)優化散打課程設置
1.加大高校散打俱樂部、社團建設,組織豐富多樣的散打比賽與校際交流,推動高校為散打教學提供課余場所及技術支撐,弘揚人人習武理念,以便彌補散打教學課時不足。
2.大力弘揚武德,繼承發展武禮。規范基本禮儀姿勢,立正站姿、跨立站姿、蹲姿,畢恪武術禮節,抱拳禮、鞠躬禮。課堂武德武禮教育,開始及準備部分,值日生向教師“行禮”,師生問好;練習時,學生應相互行鞠躬禮;結束部分,整隊集合,師生互行鞠躬禮,互道“再見”。
3.推動心理訓練。培養運動員從事散打專項所需的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發展感知覺、運動表象、形象思維、想象力以及情感和意志品質,培養注意力品質,包括注意力的穩定、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的轉移和注意力的分配等。
4.甄選經典教材,推進高校校本教材開發。諸版教材,排沙簡金,以為藍本,深入淺出。此外,鼓勵有能力的高校,根據本校散打教學的客觀條件,海納學生教學需求,博采眾長,編纂具自身特色的散打教材,不斷提升散打教學的針對性。
(三)加大高校散打教學師資力量的投入
1.采用靈活的人事機制,外聘運動員擔任教師,主導教學。此舉不僅能夠緩解高校教師編制的不足,還能有效提升高校散打教學質量與實戰性,切實提高學生自身防衛。
2.組織高校編制內體育教師對外交流,下武術館,研習實戰技戰術。邀請散打名人或行業專家對高校教師進行系統化培訓,不斷完善教師業務素養。
3.加大高校散打訓練場館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高校財政支出向散打傾斜。完善的基礎設施是高校散打教學的物質保證。
三、結語
散打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眾體育的主流形式,中國武術散打已向職業化道路邁進。高校紛紛開設散打課程,然散打教學面臨諸多問題不容忽視。開科高校數量甚少,課時不足,武德教育缺失,課程設置不科學頻現,且師資力量匱乏。新形勢下高校散打教學勿當踐行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發布“陽光體育”號召,總結、分析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大力推進散打進高校,優化課程內容,采取科學專業的教學方法,不斷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切實進行改善,弘揚中國傳統的武術文化。
參考文獻:
[1]徐建斌.現代高校散打教學常見問題分析[J].才智,2019,3(15):181.
[2]史龍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散打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武術研究,2019(2):56-58.
[3]苗忠華.高校散打課程開展現狀與發展策略探析[J].科技資訊,2018,11(28):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