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芹
摘要:心理健康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切實有效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干預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共同的緊迫任務。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有著積極影響,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實際,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堅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善于觀察、抓住時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 心理健康; 小學; 體育教學
眾所周知,小學生心理健康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因此,切實有效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干預既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共同的緊迫任務。因此,在體育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生而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普遍心理特征
小學生剛剛進入學習階段,天真無邪,活潑好動,很多習慣需要養成。在心理、生理上他們也處于未成熟階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他們對新鮮事物有很高興趣,可塑性強,喜歡接受長輩特別是教師的鼓勵,因此,此階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將會收到良好效果。
(二)常見不良心理傾向
小學生中存在依賴性強、任性、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傾向。部分學生在不順心或是受到批評時,立即表現出煩躁、沖動等態度。面對生活、學習中的挫折、煩惱,他們會出現缺乏自信和心理脆弱的現象。平日看似優秀的學生,會因為心里問題導致行為和成績出現巨大反差。
(三)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時的心理活動
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體育課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一方面,他們面臨的是陌生的同伴、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場地等,另一方面,體育課對他們而言是新奇的,也是有趣的。
二、我國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及分析
(一)小學體育教學現狀
受“體質教育”、“技能教育”等教育理念影響,傳統體育教學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要、興趣愛好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學目標。近年來,小學生體質檢測的結果也顯示學生身體協調性、靈敏、柔韌、力量等素質呈逐年下降趨勢。
因此,提高學生體育鍛煉興趣,形成終身體育的理念,并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成為學校和教師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
(二)體育教學中如何滲透健康教育
從體育學科特點來看,體育教學是在一定的組織形式下進行,學校體育活動也大多都是集體活動。活動中和諧、平等、友好、合作的學習環境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使學生在同伴合作中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愉悅身心。并且有利于學生形成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等優秀的心理品質。
三、體育教學中滲透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融洽師生關系,形成良好課堂氛圍
體育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朝氣蓬勃、心地單純、情感豐富的少年兒童。只有從學生心理角度出發,尊重學生人格才是上好體育課的第一步。隨年級升高,學生的自我意識也逐步加強,他們需要別人的尊重與認可。因此,老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人格,真誠的幫助他們,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贏得學生信任和愛戴,從而營造出融洽的師生關系,為以后開展各項體育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精選教學內容,積極介入心理健康教育
游戲是小學生喜愛的活動項目,通過體育游戲,學生的思想、智力、意志、體力得到鍛煉提高。如我在“障礙接力”教學中,設計了“小八路送情報”這一情景游戲,將游戲過程的各個障礙改為繞過“敵人的哨崗”、跳過“小河”、爬過“山坡”、最后奔跑到“目的地”等,使學生在練習中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他們興致高漲,在歡快的氣氛中完成了練習,既掌握運動技能和鍛煉身體,也逐漸養成頑強拼搏,競爭協作的優秀心理品質。
競賽游戲,有利于學生情感交流,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體育活動中應特別關注那些自卑感、較孤僻的學生,多讓他們參加集體競賽的游戲活動。因為在游戲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互相督促,互相幫助,形成一股群體力量。同組的學生會吶喊助威,促使學生間進行感情交流,同時活動中克服了一些不良的個性品質,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發展。
(三)創設成功體驗,樹立自信心
自信心無論對小學生學習還是人生發展都至關重要。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長過程中保持不斷的創造力,由于兒童年齡小缺乏必要經驗,在某些場合常常表現為缺乏自信。作為體育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因勢利導,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完善他們的心理素質。比如,有的學生速度素質較好,而有的學生彈跳較好,有的學生技巧性動作學的較快。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個學生的特長,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不斷得到成功體驗,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體育練習,享受體育活動給身心帶來的自信與快樂。
(四)培養學生自我控制、自我調節的能力
當一時不能完成動作技術或參賽失利時,小學生情緒很容易發生波動,他們往往不能正視失敗,易于出現消極情緒,這時教師應適時教給他們一些心理調控的方法,不斷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情緒調節的方法。如:
第一,冷靜思考法。當在競技活動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首先要學會沉著冷靜,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然后通過反復思考,總結一下經驗教訓,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二,間隔溝通法。當與同學在活動中發生矛盾及爭執時,可先把問題放在那里,間隔一段時間后,選擇一個適當的機會再進行溝通,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第三,轉移自慰法。當與同學在體育活動時碰到不順心的事,調整一下聚焦內容,多想想讓自己高興、愉快的事等等,不斷增強自我調節力。
總之,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各個年齡階段心理狀態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況,有的放矢地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督促學生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參考文獻:
[1]章志光.學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丁雪琴,高潮,張小燕,殷恒嬋.體育運動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對北京香港青少年心理壓力誘因的調查及對比研究[J].體育科學,1998 (05):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