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詣
關鍵詞:社團模式;學生;體育活動
體育活動是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明確規定:“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普遍不足,這種現象固然有客觀成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學校體育由于形式和內容的制約對學生缺乏強大的吸引力。面對這個問題,如何將課余體育活動變得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值得體育教育工作者探索。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與思考,來探究如何運用社團模式高效開展課余體育活動。
一、對運用社團模式開展課余體育活動的可行性研究
(一)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對我校三個年級的部分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隨機訪問,其中問卷調查360份,隨機訪問80人。男女生各220人。
(二)調查的內容和結果
問卷主要針對學生對與體育活動的重要性,以及體育活動的內容與建議進行。根據筆者對調查問卷的分析與總結,發現73%的學生認為課余體育活動非常重要,無法參加體育活動的原因主要有學習任務重、無場地伙伴等原因。66%的學生表示非常樂意參加社團活動。
(三)對調查結果的理性分析
1.學生對于課余體育活動的意義有較好的認識,并且持積極樂觀的參與態度。
2.學生參加課余體育活動時間不足的現狀主要來源與客觀原因,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合的環境與氛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3.學生非常有意愿與有共同興趣的同學朋友一起參加課余體育鍛煉,因此創設社團的活動平臺,能幫助學生持之以恒形成終生體育鍛煉。
二、運用社團模式開展課余體育活動的實踐探索
(一)實踐以社團模式開展課余體育活動的四點做法
1.以共同興趣為紐帶組建社團。學校通過校團委、學生會將對某項運動有興趣的學生自愿組成一個社團,根據社團的要求來開展活動,能有效使得社團學生得到鍛煉。每個社團都是由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成,因此社團內部存在著一種客觀的親和力,同學們通過社團這個平臺互相交流、共同鍛煉,從而提供綜合素養,使社團的凝聚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2.以學生自治為原則培養社團干部。學生社團干部的任命可以采用學生投票選舉的選舉產生,平時可以采取學生自行處理社團內部的自治形式。依托體育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體育活動能力,與領導力。通過幫助社團領導人完成各項任務,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通過社團干部的團內成員共同投票選拔來鼓勵全體社團同學的競爭意識。
3.設定相關制度激發參加活動熱情。擁有一套較為科學的社團運行制度是社團良性發展和保持活動的重要保障。如何貫徹和落實制定的社團運行制度是每個社團都需要考慮的問題,開展體育課余活動的社團,可以采用打造“明星社團”“明星成員”“明星團長”等一系列表彰制度來促進社團活動的繁榮發展,通過活動吸引更多有興趣的學生進入社團,促進社團的良性發展。
(二)以社團模式開展課余體育活動的成效
我校以社團模式開展課余體育活動已取得初步成效,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了學校的群體活動。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通過參加社團組織的健身性、娛樂性活動來放松緊張的精神,在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增強體質。以社團模式開展課余體育活動有效地吸引了學生,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明顯增加,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的群體活動。
2.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社團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煉的時間提供了保證,學生通過社團活動對某一項目有了正規、專業的訓練提高了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與動力,為終生鍛煉也打下基礎。
3.培養與發現優秀運動苗子。開展社團活動實則對全校學生進行了一次優秀運動苗子的摸底與挑選。如我校高二年級的王迪,參與社團活動后教練員發現其鉛球運動天賦,經過專業訓練參加省級比賽,獲得了省級的鉛球甲組冠軍。
三、結論與思考
1.新課標開展以來,探索課余體育實施途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開展課余體育的路徑中,以社團模式是非常有效的方式。運用社團模式開展課余體育活動能滿足學生成長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與技能,促進全面發展。
2.運用社團模式開展課余體育活動對學校的師資、場地、器材的要求不高,對于個別社團活動的時間、場地“撞車”現象,只要及時進行協調處理,就能確保活動的順利開展;對社團經費不足問題,可以通過社員繳費、爭取學校撥款、發動學生合理適度利用社會資源等途徑進行解決,同時要保證經費使用的透明度,激發學生的主人翁精神,確保學生參加社團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3.運用社團模式開展課余體育活動要加以認真研究和解決以下方面問題,一是社團發展均衡性、結構性問題;二是制度的缺乏科學性、針對性、創新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問題;三是社團的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問題;四是學校對社團的日常管理指導力度不夠,社團活動的有序性和規范性還需加強和指導;五是社團活動中德育滲透欠缺。
參考文獻:
[1]曲宗湖,楊文軒.課余體育新視野[M].現代學校體育教育叢書,1999,11.
[2]金程.從我校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調查分析[J].看高校課外體育管理,2016,05.
[3]夏豐.體育與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體育室編著,2000,12.
[4]楊寶忠.論學生社團的功能[J].機械職業教育,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