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霞
關鍵詞:高校教學;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思政教育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對于顯性(成果可見的)教育及隱性(成果不可見的)教育的融合愈發重視,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也走向了新的發展方向。兩者的有機結合,目標是為了排除高校學生的成長局限,真正幫助學生擺脫思想上的誤區,養成正確的觀念,這樣一來在學習、生活以及為未來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都會有更好的表現。因此文中將著重思考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思政教育思想的融合,為教學提供參考。
一、建立高校體育德育評價體系
高校的公共體育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以樹人為主要目標,即是說不但要強化學生的體魄,同時也要確保學生的人格健全。但是在實際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當中,高校公共體育的德育功能卻并未得到充分體現。究其原因是當前的體育評價依然側重于體能方面,而并真正的綜合性評價,對于學生的體質與技能的評定雖然有了較為明確的評價體系,但是對于德育成果卻并沒有建立評價體系。這會使得學校體育教學的育人功能無法體現。為了將體育與思政教育融合起來,必須要首先做好以下幾項工作。其一是高校的教委要站在戰略性的視角去思考,并且與教育相關部門積極的進行協調,建立起更加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其二是校方要嚴格遵照實際評價需求,將綜合評價的結果落實于獎懲,形成激勵機制,學生才會對體育的評價結果提起重視。
二、提高體育教師的思政素養
高校的體育教師為人師表,給學生做出好的表率,是一項基本任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使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模式隨之轉變,所以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教師自身必須要具備正面的觀念,正言正行,給學生帶來好的影響。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一方面校方要加強對于高校體育教師的思政理論教育,要利用黨校的教育資源,體現出請進來、走出去的思想,將優秀的理念引進來,讓教師走出去,拓寬視野,增強認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1]。另一方面校方要考慮到思政教育作為抽象的教育理念,在每個人身上體現出的效果不同,根據學生個人身心特征以及成長階段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引導方式,才能真正起到激勵作用。為此應當定期組織教師群體開參與針對高校學生的心理疏導技巧培訓,以講座等方形式去培養體育教師隊伍的思想引導技巧,以確保教師隊伍不但具備體育教學的專業能力,同時也具備心理輔導的專業技巧,能夠讓學生信服,并且更加樂于參與課堂活動。除此之外,還要做好對于體育科目的精品課程申報及評選,以此手段去激勵體育教師,使得體育教師意識到體育教學創新的重要性,受到競爭環境的激勵,進而不斷強化自身素養。最后還要狠抓教學質量管理,要鼓勵教師擺脫以往的教學模式,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去以引導學生,并且精心做好課程各個環節的組織。要體現出對于學生個性的尊重,做到勇于創新,同時堅守初心,真正明確體育教學的育人目標,才能真正將思政理念融入到體育教學當中。
三、從整體育人的角度設計好高校公共體育課程
教學要從大局角度去思考,才能對學生產生更加長久的影響,高校的體育教學亦是如此,只有關注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以身心的同步強化為目標,才能夠做好教學設計以及實際教學。除去課堂的教學以外,體育教學的影響還應當波及到課堂以外的活動當中。包括校內外的體育競賽、體育社團的建設、日常的體育訓練以及課外的體育休閑活動等等。德育理念的滲透也必須要擺脫局限,才能有更大的影響。德育資源存在于各個環節,而不是僅僅存在于課堂之中,所以在融合德育思想針對體育課程進行設計時,教師必須要從大局的角度出發,要思考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僅僅思考自己的教學任務,教師要秉持認真負責的態度,要活用德育素材,要德育相關的資源融入體育教學中。特別是拓展訓練項目,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多方面認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危機應變能力、自我突破的精神等等,這都是德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除此之外,必須要讓德育滲透在生活中的體育相關活動中,要讓學生習慣體育在生活當中的存在,同時習慣正面意識在生活當中的存在,這對于學生來說將會是受益一生的。在實際參與體育學習與訓練的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獲得健康的體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而人格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久的養成過程。所以教師必須要遵循這樣的規律去引導學生,要讓學生循序漸進的接受正面的思想,并且將正面的思想滲透一言一行。一個生活態度積極的人,必然會樂于在平日通過體育訓練不斷強化自己的體質,而且在體育訓練過程中,遇到困難,也會向著積極的方向思考,突破自身的局限,有更大的進步,更快成長起來,為達成這樣的目標,教師必須突破局限,將德育滲透生活[2]。
四、結語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然需求,同時也是育人的基本需求。兩者的融合,對于體育教學的過程與結果都有直接影響,雖然并不是短期體現的成果,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卻能夠受益一生。因此文中展開了探討,分析了公共體育課程與德育的融合,可供教師借鑒。
參考文獻:
[1]徐暢.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花炮科技與市場,2018 (04):115-116.
[2]朱曉菱.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內江科技,2017,38 (11):75-7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