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文俊 孫青
摘要:教師是國家教育的基礎力量,師資隊伍建設也決定著國家教育的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直都是教育部門、高校共同的目標與努力方向。本文基于鄉村教育振興背景下,借助國家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平臺,搭建科學、有效的培訓課程體系,以期達到提高農村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新時代;農村體育教師;培訓體系;研究
一、前言
關于教師職后培訓工作,一直是教師專業化和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主要途徑之一。同時也是教師自身素養與崗位素質要求以及能夠實現教育終身化的基本保障。教育部從2010年開始實施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同時各省市也相繼開展教師隊伍“省培”、“市培”工作。2015年國務院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把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又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振興鄉村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在新時代社會背景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最基礎的工作就是保證有一支結構合理、專業素養高的教師隊伍。步入新時代以來,如何利用職后再培訓來加強農村體育師資力量建設,增強教師陣容深度,做到教育事業全方位的發展,就成為了新一輪的難題。而作為師范院校,服務地方教育事業發展是高校基本功能,構建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師的培訓課程體系,就開始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時代農村體育教師培訓課堂體系構建的價值取向
鄉村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目前中小學生體質整體下降的環境下,振興鄉村體育教育,提高體育教師專業素養,整合鄉村體育資源,是當前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目前不論是與鄉村教師直接對接的縣區教師進修學校還是具體承擔培訓任務的高校,如何將國家的頂層設計落到實處,完成有價值的體育教育培訓體系構建,成為了首先要面對的重大難關。培訓的核心在于課程的設計,對于培訓課程體系的構建,關鍵在于課程設計理念和原則與區域教師實際需求有機結合,將對于培訓課程的“美好愿望”與切實提高教師自身業務水平充分聯系起來。
在培訓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一方面要明確培訓對象的需求,確立培訓目標,將“按需送培”的原則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緊密結合教師的業務與技能,完成體系構建“分層送培”的原則。只有將培訓的宗旨落到實地才能完成提高農村體育教師隊伍素質的目標。
三、新時代農村體育教師培訓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培訓前期實地調研工作
目前農村教育資源相對比較匱乏,并且各地域之間特色不一,比如有的區域足球是特色項目那么該地區足球資源相對較好;有的區域籃球是特色項目則該地區籃球資源相對較好;還有的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特色則該地區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較為豐富。作為培訓工作具體實施的高校,前期的調研是設計科學、有效的培訓課程體系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培訓前期調研需要做好兩方面對接,一方面與當地縣區體育調研員對接,當地體育調研員是區域體育資源的小型“數據庫”,區域體育特色、體育教師隊伍等體育資源都可以得到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與基層學校的對接,目前農村基層學校普遍存在缺少體育教師、體育器材、場地等問題,體育師資隊伍的問題尤為突出。通過與基層學校負責人的訪談,了解當前學校存在的突出問題,了解農村體育教育的需求。在構建體系過程中,融入縣區教師進修學校與農村基層學校,共同組成三方面的、共同協作的培訓管理機制。培訓課程體系的構建,將由三方負責人員進行統一商討,結合學校目前真實的體育教學現狀,了解實際教學資源,初步確立培訓實施方案。
教師職后培訓工作是一個需要“三方”合力才能做好的工程,農村基層學校是培訓工作的“業主方”;縣區教師進修學校是培訓工作的“監理方”;承訓高校的培訓工作的具體“施工方”。基層學校嚴格做好培訓人員選拔工作,按照要求選送專業對口的教師進行培訓,避免出現專業不一致或者重復參加培訓的情況;教師進修學校嚴格核查參訓人員基本情況,并在培訓中做好學員考勤工作,確保培訓工作順利進行;承訓高校做好科學、合理的培訓工作實施方案,確保培訓工作保質保量完成。
(二)培訓中期課程實施工作
1.創設按需選課分層教學模式
傳統的體育教師職后培訓的方式,主要的就是講座傳授相關內容,相關領域內專家講解疑難問題以及觀看相關培訓視頻等,蜻蜓點水式培訓不但受培訓人員接受知識效果不佳,還容易導致往后教育體系偏離學校實際。在新時代大力發展體育教育的背景下,要想完善體育教師培訓課程體系,更好的學習體育知識與技能,為基層學校體育教育服務,就要創新培訓課程方式,貼合本地教育現狀,研究更容易使人接受的培訓方式。比如將培訓課程改成分層選修的形式,因為參加培訓的學員有些是專業素質突出的老教師,也有的是剛入職的新學員,這就造成學員素質不一的現象,培訓課程模式一刀切會造成培訓者“吃不飽”或者“消化不了”問題,達不到整體提高效果;另外承訓高校通過前期調研提供系列培訓課程供培訓者選擇,按需選課,培訓者根據自身專業及實際工作崗位需要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從以往培訓數據庫統計資料可知,培訓對象存在部分是體育專業,也有部分是其他專業轉入體育教師這個崗位的現象,更有甚者基層學校隨意選派教師來“充數”的現象,就培訓者中存在專業素質差異性采取分層施教、按需選課的模式,這樣有效解決了培訓對象“吃不飽”、“消化不了”等問題。對體育教師培訓方式的創新,是新時代關于農村體育教師培訓課程體系構建的重要基礎之一,是完善體育培訓課程體系的關鍵環節。
2.構建雙向評價方式
一套完整的體育教師培訓課程體系的構建,離不開相關的考核制度和相對應的賞罰制度,兩者是制約接受培訓教師是否能夠更好的遵守培訓課程體系的規則和更好的完成培訓任務的關鍵。在培訓過程中,縣區教師進修學校和承訓高校要成立聯合考核評價小組,在培訓開始后對接受培訓教師進行監督與考核。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培訓效果、考勤等基本情況,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培訓者給予下一年度繼續參加培訓,并將考核結果反饋給所在學校。在監督與考核過程中,考核小組要對培訓體系中的各位教師日常考勤和表現進行數據收集,做好培訓學員數據庫工作便于培訓結束后優秀學員的評選及下一年度培訓對象的選拔工作。評價是一個雙向過程,培訓者也要對培訓組織實施方進行評價,主要從培訓內容、培訓課程結構、培訓形式、培訓條件等維度進行評價。培訓者將真實培訓感受反饋給組織方,通過此類的監督與評價制度,能夠更好的促進培訓過程中各方面的積極性,更好的完成培訓工作。
(三)培訓后期追蹤反饋工作
國家組織培訓的目的是有效解決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培訓是否達到預計的效果,是衡量培訓成功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檢驗培訓組織者落實培訓政策的一項重要標準。培訓結束后培訓者在優質一線學校跟崗實踐的信息反饋收集,則是完成體育教師培訓課程體系構建的最后一項工作。培訓工作前期的調研,中期的實施,后期的檢驗是培訓實施的三個相互依存、相互銜接的部分。培訓結束后將培訓學員送往優質一線學校跟崗實踐,主要檢驗學員對本期培訓內容實際掌握情況,對農村體育教學中存在的難點問題是否得到有效解決。跟崗實踐可以是參與教研活動、名師交流、公開課等內容,承訓院校要做好關于培訓后跟崗實踐的跟蹤、指導和反饋工作,定時的收集培訓后的各項訊息,便于總結本期培訓工作和更好地開展下一周期的體育教師培訓工作。
四、結束語
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是振興鄉村教育的基礎,也是最關鍵的因素。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直接參與者,只有建設師資素質突出的隊伍,才能更好的完成農村基礎教育目標,完成鄉村教育振興。關于新時代農村體育教師培訓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是為了提高農村體育教師專業素養,更好為農村基礎教育服務,實現鄉村教育振興。在此過程中,培訓課程作為培訓體系的核心部分,在制定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接受培訓教師的實際情況,分類、分層的進行合理構建,充分發揮出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力量,完成教育事業向新時代的邁進。各級部門要不斷完善關于培訓體制的建設,并堅持往全方位的學科培訓機制進行發展,以期達到更加富有創造性的教育高度。
參考文獻:
[1]涂文俊.江西省鄉村教師支持計劃下農村體育師資建設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32-233.
[2]王慧君.淺談高校體育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S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