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
摘要:伴隨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體育運動更是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及推崇。而柔道運動,作為最好的鍛煉人類意志力的運動項目之一,更是被青少年兒童及成人所喜愛并接納,呈現出一片蓬勃發展之勢。隨著人們對于柔道運動廣泛化地關注,相應地對于柔道技術方面就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如何能夠在柔道技術的教學方面,實現創新,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并學習柔道技術,將是柔道教學工作者及管理部門所要面對的嚴峻挑戰。
關鍵詞:柔道教學方法;創新與運用
目前,我國柔道技術的發展,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成績面前,我們更應該看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如:柔道技術耐力欠缺、進攻意識不強等,此方面都是我們需要努力去克服的方面。而只有對于此方面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深究,去鉆研,才能夠使得柔道技術的發展向良性的方向靠攏,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
一、柔道教學現狀
(一)學生對柔道技術的認識不足
柔道技術的學習過程,不僅需要學生去通過自身的感悟,理解其中的技巧,而且需要去領悟其內在的、潛藏于深處的奧妙。但目前情況下,很多學習柔道的學生,更多的是感覺到柔道好玩,就去學了,而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相應的難以攻克的動作要領,就被迫卡住,只能停留在表面部分,看似在學習,但終究還是沒有去深鉆柔道的內在美,因此最終的收獲方面也是甚少。
(二)教師隊伍水平不高
教師的知識水平及教學方法方面,更是對于柔道技術的傳授方面起著根本性決定作用。只有教師對柔道技術達到一定的高度與境界,才能夠在傳授柔道技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但目前情況下,部分教師的知識水平方面還是存在比較薄弱化的局面,在教學方法及創新方面更是比較欠缺,導致學生對于柔道技術的學習失去興趣。
二、柔道教學方法的創新與運用
(一)心理暗示教學法與情景教學法相結合
根據相關方面的研究表明,心理暗示教學的應用,將是對于學生能夠起到莫大的鼓舞,激發學生鼓起勇氣,努力向前。而在柔道技術的學習中,難免有學生在對抗賽中被打敗后,就對自己失去信心,導致一敗再敗的局面。此過程中,教師的安慰或者鼓勵,將是對于學生莫大的支持,學生學習方面的心態則會立即調整,厭學的情緒也將消失[1]。
而情景教學法的應用,則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心理上重視并去認真對待每一節課堂所要學習的內容。
例如:在柔道技術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練習重心的對抗,對抗的過程中,遇到進攻的有利時機,教師則利用暗示的方式,幫助學生發現破綻之處,加以進攻練習。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什么是進攻的最佳時機,另一方面,讓學生更好地在實踐中理解重心。
(二)技術鏈實戰練習法
教師在相應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學生柔道技術動作連貫性培養,有了相應動作連貫性攻擊法的培養,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也逐漸可以形成自身獨有的特色。此過程的練習中,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的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方面牢固了,再加之練習中對于其中技巧方面的領悟,才能夠達到順其自然,以不變應萬變的連貫性攻擊法[2]。
(三)差異教學法
針對不同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際的領悟能力也是各有差異。而此部分,就需要教師對于每個學生做深入化的了解,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進行教學,制定不同的教學任務及考核目標,使得每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夠達到愛學習,且快速取得進步的目的。
三、討論與建議
柔道運動以它自身的魅力吸引了無數人,而所有被吸引者也都希望能夠得到柔道的精髓,將柔道技術進而發揚光大。而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喜愛,現行的教學機構,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局面,既有中小學,更有部分高校及業余培訓機構,不管是那種機構,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是需要對于柔道教學方法進行深究,使得柔道教學的方法始終處于創新發展的趨勢。
一方面,針對柔道教師,不應一味地停留在自己已知的知識層面,更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去接觸新事物,通過對于新的知識點的學習與引入,使得自身的技術及知識方面得到提升。通過對于柔道各項大賽的關注,去發現他人在比賽過程中的過人之處,以及各方面動作要領,為自己以后的訓練提供素材。
另一方面,教師應常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只有了解了學生,才能去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點,進而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實現輕松掌握動作要領的目的。而動作要領的掌握過程中,更是需要以嚴標準,高質量的教學態度,使得學生能夠在技術動作的掌握方面取得進步與提升。
四、結束語
柔道運動的魅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同時柔道運動在我國現行的不足之處更是我們應該正視的一面,相應的柔道教學工作者及管理部門,更是應該靜下心來,針對不足之處進行分析,查找相應的方法及措施,在教學中得以應用。使得教學方法能夠得到創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以提升,在實踐的過程中真正領悟柔道運動的內涵,并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將柔道技術傳承并發揚光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寶艷.淺談柔道技術的訓練[J].神州,2012(16):348-348.
[2]呂震宇,柳青.淺談高職院校教學方法創新與應用[J].職業,2012(9):1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