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昊陽
摘要: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是由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演變而來的。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體系,彌補了傳統金融學對個體行為研究的不足。風險管理理論作為金融理論的研究重點,將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進行對比分析,對于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因此,應該明確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概念與內涵,并分析與對比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通過分析與對比兩種理論的異同從而獲得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傳統金融學;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啟示
風險管理理論作為目前金融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一直占據著金融理論研究的核心位置,隨著金融學理論的不斷發展壯大,風險管理理論的內涵與外延均得到了不斷的補充。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異性。對兩種金融學的深入研究,可以促進金融學的發展并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
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依據是有效市場假說。傳統金融學中認為市場的價格變動不受市場摩擦力的影響,而是單純地反應資產的相關信息。同時傳統金融學理論將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視為理智的行為,不存在盲目的投資,認為投資者們是不愿承擔風險,并且期望投資能得到最大的收益。在這種假設的情況下,證券的價格就是投資者意愿以及受歡迎度的體現,但是價格的發展仍存在不可預測性。隨著金融衍生品的出現,人們越來越關注到對其進行有效的風險控制的重要性。學者提出了相關定價公式。該定價公式認為可以預測出存在的風險,同時預測出未來市場的發展狀況。這一理論對金融風險管理提供了決策依據與理論基礎。然而這種方式的弊端在于對風險管理對象的范圍較窄,主要以金融資產的客觀概率為基礎,無法有效反映經濟主體的風險。
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是在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憑借其理性原則對市場行為提出了理想假設,通過嚴密的數學公式,為金融決策提供了邏輯科學的數據參考。然而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對于金融市場中存在的金融異像和問題無法全面的解決。行為經濟學家將心理學理論融入到了對于金融投資者的行為分析中,通過分析投資者的心理變化,得出對風險管理的影響,促進了風險管理理論的新發展,進而產生了行為金融學理論。之后經濟學家相繼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風險管理理論。這些理論主要包括期望理論、行為組合理論、行為資產定價理論等。
二、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相同點
(一)理論來源相同
行為組合理論是由傳統資產組合理論發展到一定階段,逐漸演化而來的,是對傳統資產自合理論的延伸。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同樣是在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并不是獨立于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而是對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不足與缺陷的外延和有效補充。例如,對于理性人假設理論,行為金融學認為人理性的一面與非理性的一面并存。
(二)切入點相同
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對于風險管理理論具有相同的切入點,比如對市場行為的判斷、市場的運營狀況、市場活動以及證券價格浮動等。其次,傳統金融學以及行為金融學都認為人是主導市場活動,影響市場活動的因素之一,并且是影響市場活動的關鍵因素。人是市場活動的核心,任何市場活動都將以人為中心開展,說明了人在市場中的占有重要地位。另外,在市場風險管理的量化方面,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也都采用理論模型的方法進行分析,對市場變化更加科學、準確地進行把握。
(三)研究手段相同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對于風險管理理論的研究手段,都是在一種經濟學假設為理論的基礎上構建模型,從而預測出金融風險。所參照的假設條件是否接近市場實際情況,決定了理論模型的可信度。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與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研究方向均是從個體到整體的過程,從對市場個體的決策行為,到個體行為對市場的影響,再到市場整體,且二者的依據均是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從而對金融市場的異常現象進行分析解釋,憑借這種方式迎接市場的挑戰。
三、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不同點
(一)基本假設不同
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以市場有效性假設與投資者的理性假設作為其理論依據,認為投資者依靠理性可以在市場中抓住任何一個投資行為所帶來的機會,從而導致非理性投資者在市場投資中利益受損,最終被競爭市場所淘汰。然而行為金融學則與其角度上有所不同,認為非理性投資者與理性投資者之間的差異原因在于市場信息披露不均衡所產生的,使兩者所掌握的市場信息不平衡。因此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認為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市場有效性假設并沒有滿足成立的條件。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市場是非有效性。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認為,市場中所有參與的投資者均是理性的。理性的投資者以多種資產定價理論和定價模型作為決策依據,在資本市場中謀求利益的最大化。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則認為,市場中的投資者的行為受情緒與心態的影響。投資者由于不同的情緒因素,進而影響其在市場中的投資決策,使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具備一定的個體差異性。這些特性導致投資者往往不愿意按照金融學上數學模型所推算的結果進行投資。因此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認為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中投資者是理性的假設不能成立。
(二)理論基礎不同
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基礎包括:套利定價理論、期權定價理論、資產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假設投資者是在風險規避、理性預期的前提下,將預期收益最大化,而忽視了投資者決策行為與心理因素的影響作用。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則在此基礎之上,借鑒并融合了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理論。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主要通過對市場主體的決策行為與心理因素等特征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身的風險管理體系。
(三)理論模型不同
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模型主要包括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期權定價模型等。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模型則以行為資產定價模型為主。行為資產定價模型是從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進一步發展而來,但不同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是:行為資產定價模型認為投資者并不都是理性的。該模型認為投資者可以被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制造噪音的市場投資者與提供信息的市場投資者。制造噪音的市場投資者不以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理論為理論基礎,往往會導致其出現各種認知上的錯誤與偏差,進而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而提供信息的市場投資者則是在嚴格遵照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理論關注投資,不會因為投資認知偏差對自身的投資產生影響,所以其投資決策是理性的。制造噪音的市場投資者與提供信息的市場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不是獨立存在的,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決定了市場的定價趨勢。
四、啟示
行為金融學的研究過程結合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同時依據了現實中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行為金融學己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關注,投資者根據行為金融學理論基礎,結合自身投資決策手段在市場中實現了一定的收益。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投資者處于被動面的不足,對投資者在市場中的決策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因此只有不斷的完善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才能對金融市場的投資決策、金融市場的投資管理、金融資產的創新經營帶來正面與積極的影響。在實際的投資決策中,投資者往往受自身心理、環境、經驗等因素的影響。投資者需要對自身的情緒與心理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清醒的認識到不利的影響因素將導致自身的利益損失。投資者在面對每一次決策時,應充分的做好風險預測與風險控制,對自己的情緒與心理進行有效的控制,防止非理性的錯誤決策。
五、總結
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并不是相互對立存在的,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兩者之間還存在著互相融合與互相補充的關系。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相對于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更符合資本市場的實際,因此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還要不斷發展其理論,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廖銀屏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比較分析與啟示[J]科技資訊,2018,16(24):191-192
[2]蘭筱莉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比較分析及啟示[J].新商務周刊,2017 (23):81.
[3]郭奕汛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比較分析及啟示[J].新經濟,2015 (7):56-57.
[4]馮卓.試論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分歧[J]經貿實踐,2018 (5): 346
[5]紀又琳淺析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理論研究[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6 (16):108-109
[6]王卓基于行為金融學下的信用風險管理研究[J].時代金融(中旬),2016 (10):239-240.